3月26日,复星医药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49.18亿元,同比增长34.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8亿元,同比减少13.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0.90亿元,同比减少10.92%。


多重因素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一成多


复星医药表示,营业收入较2017 年增加主要系报告期内核心产品的收入增长、新并购企业贡献及医疗服务业务拓展所致,而净利润同比下降13.33%主要是由于期内资产处置收益减少导致非经常性收益下降1.6亿元以及经常性收益的变动影响所致。


扣非净利润减少则主要受创新研发和业务布局投入上升,部分参股企业亏损,利息费用增加,以及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报告期内列支股份支付费用、控股子公司奥鸿药业利润减少、报告期内对控股子公司Breas计提商誉减值准备8000 万元等因素影响。

 

药品制造与研发实现营收近190亿元


复星医药的业务以药品、医疗器械和医学诊断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医疗服务为主体,并通过集团投资企业国药控股涵盖到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业务领域覆盖医药健康全产业链,业务发展立足中国本土并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复星医药直接运营的业务可细分为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每个业务板块均由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


作为集团的核心业务,药品制造与研发业务为集团贡献50%以上的营收和主要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86.81亿元,同比增长41.57%。


复星医药称,该业务的稳定增长得益于治疗领域核心产品非布司他片(优立通)、匹伐他汀(邦之)、富马酸喹硫平片(启维)、抗结核系列、万古霉素、依诺肝素注射液、阿法骨化醇片(立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 坦钠(强舒西林)等保持高速增长,专业化经营团队建设进一步强化等。


医疗服务业务方面,自 2009 年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以来,复星医药已完成多项医院投资并购,截至报告期末,集团已初步形成沿海发达城市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的医疗服务战略布局以及省、市、区三级重点学科规划及专科医院和第三方诊断的产业布局。报告期内,控股的医疗服务业务共计实现收入25.63亿元,较2017年增长22.72%。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则实现营收36.39亿元,较2017年增长13.22%。报告期内,复锐医疗科技在加快开拓全球市场并重点关注新兴市场的同时,进一步 加强临床治疗产品线的拓展。HPV 诊断试剂、T-SPOT 试剂盒销售收入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于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手术量均实现高速增长。

 

研发投入25万元,同比增长63.92%


复星医药当前有多个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及小分子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进一步提速;同时,集团通过设立创新孵化平台等多种方式推动创新研发,复星领智、复星弘创、Novelstar 等创新孵化平台陆续投入运营。


复星医药正处于研发集中投入期。报告期内,集团研发投入共计25.07万元,同比增长63.92%,占总营收比例为10.06%。其中,研发费用投入约14.80亿元,较 2017 年增加4.53亿元,同比增长 44.14%。以业务板块划分,制药业务的研发投入22.50万元,占制药业务收入比例的12%,同比增长76.49%。


复星医药称,研发投入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加大对生物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小分子创新药研发投入、一致性评价的集中投入,以及增加对创新孵化平台的研 发投入所致。截至报告期末,复星医药在研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215项,其中:小分子创新药15项、生物创新药10项、生物类似药17项、国际标 准的仿制药117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项目54项、中药2项。


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复星医药认为将有助于集团实现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集团在创新研发上持续投入,并在早期科研项目上采取多模式布局,包括与科学家成立研发型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成立合资/合作企业等;已形成国际化的研发布局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在中国、美国、印度等建立互动一体化的研发体系;并通过多元化合作方式,衔接全球前沿创新技术,推动前沿产品的全球开发和转化落地。同时,集团还发起设立主动孵化模式的平台公司,布局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