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顾志娟)“我希望以人的自由流动为前提,来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消除种种的行政体制的约束,来推动都市圈的发展。”3月2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区域发展的都市圈时代”分论坛上,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提出了这一观点。


李迅雷表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别经历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到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等,这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李迅雷指出,这些战略规划中也有失败的,比如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其中一半的城市欣欣向荣,还有一半的城市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不可能每一个城市都繁荣,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一些城市的繁荣会带来另外一批城市的没落,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还是认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不否认大的战略、大的规划的重要性,同时还是要及时地修正,我们在哪一些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李迅雷指出,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个都市圈做对比,粤港澳和长三角在吸纳人流上有一定的效应,2018年广州省增加了80万人口,浙江增加了50万人口。北京肯定是具备“虹吸作用”的,但是北京的辐射力到底有多大?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东京的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1/3,首尔的人口占韩国总人口的1/4,巴黎大约占法国人口的1/5,纽约大约占美国人口的8%-9%,但是上海人口只占到了全国城市人口的3%,目前政策还规定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不能超过2500万,这样发展,都市圈怎么形成,上海的辐射和吸纳的作用怎么产生?李迅雷表示,如果要形成一个都市圈,但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出,这样的话都市圈是否可以建立起来?战略规划本身没有错,但是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配套。


再比如,人口增多可能会有土地限制的问题,但可以借助农业用地来解决,或者可以规定上海的农业用地要减少,其他地方的农业用地要增加。现在很多企业的研发部门在上海,企业本身在江苏、浙江,因为没有地,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这对都市圈的形成是不利的。


李迅雷总结道,要更多地利用市场的机制去自然形成都市圈,需要相关的制度放宽。 


新京报记者 顾志娟 编辑 程波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