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 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


2、 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经验可以借鉴。


3、 负责任的旅游就是保护和旅游的平衡。




4月8日,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七年之久的单霁翔正式退休。他的继任者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王旭东。从敦煌到故宫,王旭东成为故宫新任“掌门人”。


敦煌研究院官网显示,王旭东1967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2003年获得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12月成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


在任期间,王旭东对如何平衡文化旅游与文化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也推动了敦煌莫高窟进一步走向数字化。此外,自2016年敦煌研究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以来,至2017年敦煌研究院的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了1700万元。


掌管故宫时,单霁翔自称是故宫的“看门人”而非“掌门人”。这位给故宫带来深远影响的院长,也给故宫改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作为“掌门人”还是“看门人”,王旭东能为600岁的“网红”故宫带来哪些惊喜值得期待。



从理工男到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


在2016年的一次讲座中,王旭东道出了自己与敦煌的一段“缘分”。他说,童年时的愿望是当水利工程师,改变家乡缺水的状况,因此大学报考志愿几乎都和水利工程有关,最终被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录取。


据齐鲁晚报报道,王旭东来到敦煌是一个偶然事件。1991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文物保护合作,美国专家建议搞石窟保护应该有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招人,当时他是张掖地区水电处的一名技术员,在老师推荐下来到敦煌。


王旭东曾在接受新华网采访中表示,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崖体稳定性研究。“我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但说实话当时我对敦煌壁画没什么感觉,不知道是什么内容也不觉得有什么时代特点。”


后来,王旭东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向同事们请教,才越来越觉得敦煌文物的震撼,从此他便一直留在敦煌。


从学术成果看,王旭东是一名优秀的学者。敦煌研究院官网显示,1991年在敦煌研究院从事壁画及土遗址保护以来,王旭东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0项,并获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14年12月,47岁的王旭东成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长。


公开资料显示,敦煌研究院是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地厅级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王旭东的责任,便是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如何保护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王旭东在新疆楼兰壁画墓做现场抢救性支顶。


平衡文化旅游与文化保护,推动发展“数字敦煌”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敦煌莫高窟更是闻名海内外,1987年,莫高窟因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艺术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要对这些文物负责,王旭东深感责任重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敦煌参观莫高窟,如何平衡文化旅游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他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和旅游专题论坛上,王旭东发表了题为《构建负责任的敦煌莫高窟文化旅游模式》的主题演讲。他说,真正能够开放的洞窟空间,容许进去的游客非常少,在100个左右,其他大多数都是20平米以下的洞窟。


他在演讲中说道,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敦煌,尤其是从文博会永久落地敦煌以后,游客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大量的游客进入洞窟以后,就会引起洞窟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升高,同时也带来一些微生物滋生,这对壁画、彩塑保护产生了潜在威胁。


“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追求负责任的文化保护模式。何谓负责任呢?第一,我们要为老祖宗负责,因为他们留给了我们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把它毁了。第二,我们要对游客负责,因为游客是奔着这样一份珍贵的遗产来的,要给他提供一种非常美好的参观体验。负责任的旅游就是保护和旅游的平衡。”王旭东说。


为此,敦煌研究院总结出了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是一套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王旭东解释称,所谓的平衡发展是把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三者关系平衡好。其中,保护是基础。其次,在文化旅游方面,敦煌研究院提出了针对性分类的旅游管理体系,并专门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研究。


对于王旭东而言,保护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也成为一种有力的手段。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便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随着数字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王旭东带领敦煌研究院在“数字敦煌”的道路上跨越了一大步。


在王旭东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不到两年时间里,敦煌石窟艺术便借着数字技术的东风,走向全球。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4月29日,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敦煌石窟艺术将借此平台走向世界。


截止到2018年年初的数据显示,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50个洞窟的高保真壁画数字化采集、120个洞窟的结构扫描、60个洞窟的整窟高保真数字化图像处理及110个360°虚拟漫游全景节目。


2018年,“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古乐重声音乐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王旭东等嘉宾为演出揭幕。


2017年敦煌研究院文创产品销售额逾1700万元


对于珍贵文物来说,如何让其“活起来”展示生命力,是文物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王旭东曾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不是说把文物拿出来就活起来了,这一切首先基于学者的研究,就是要有内容和深度内涵,要把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挖掘出来,转化成民众能够接受的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作品或产品,然后活起来,包括搭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到千家万户’。”


据王旭东介绍,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敦煌研究院将30个洞窟面向全球共享。此外,还通过 “进校园、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通过数字化展览等方式,将精美艺术送到群众身边。还有就是文化创意,通过数字资源库共享后可以积极进行文化创意。


进入2019年,敦煌研究院还推出了夜游莫高窟的活动。据兰州晚报今年3月份报道,今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敦煌研究院将推出“夜游莫高窟”系列活动,包括“夜游莫高窟”“夜游莫高窟,诗意边关行”等。如此看来,倒是与“夜游故宫”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故宫文创掀起文物文创行业的一股春风,敦煌研究院也不甘落后。敦煌研究院自201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据中新社报道,2017年敦煌研究院文创产品销售额逾1700万元,并取得百余个(项)注册商标和知识产权。当然,这一水平与目前故宫动辄上十亿元的文创销售收入仍有较大差距。


王旭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必须要找到立足敦煌实际的文化创意之路。”


如今,王旭东接任了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在单霁翔对故宫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从敦煌来的他能否给“网红”故宫带来更大的惊喜,我们且拭目以待。


新京报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宇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