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至今的两年内,“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速。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最新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到2.2%,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2%,还将促进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至少提高0.1个百分点。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表示,2018年以来国际经贸形势主要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家间贸易摩擦增多;二是在经历了前几年相对较好的经济形势后,全球增长下滑。在这一形势下,如果各国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将对刺激国际经贸增长、重振全球经济提供重要新动能。

 

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建设速度将继续加快

 

新京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速度是否在加快?

 

胡必亮:从2017年第一届峰会结束到2018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形成了一个高潮。

 

速度的加快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务实合作层面,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贸易促进、金融合作等都有较快进展。同时,非经济层面的文化、医卫、旅游等各方面交流也增加了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呈现出全方位国际合作的良好局面。

 

新京报: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峰会,是否会再次推进“一带一路”迎来快速发展?

 

胡必亮: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参加峰会的国家领导人数量从首届的近30位增加到了第二届的近40位,说明跟中国开展比较深度的“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数在增加。另外一个重要数据是,首届峰会召开前夕只有60多个国家同中方签署了正式的“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但现在已有12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这样的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广度也扩大了。

 

共建“一带一路”5年多时间里,中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各个方面也都在不断完善,我相信这些改进也会在这次峰会中得以体现,第二届峰会应该会对共建“一带一路”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际认同

 

意大利加入可对欧洲形成示范效应

 

新京报:过去两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认同度有什么变化?

 

胡必亮:总体而言,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记得2015年初走访欧美的一些智库机构时,他们基本上不看好,觉得中国也就是说说而已。2017年5月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多的国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掀起了一个高潮。

 

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得到了在场法国、德国及欧盟的高度认可。各国的认知都在进一步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

 

新京报:上个月,中国与意大利共同签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首个签署这一协议的“七国集团”(G7)国家。意大利的加入有何意义?

 

胡必亮:在“一带一路”整体建设中,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过去很多因素导致欧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遇到一些阻碍。

 

意大利的经济体量比希腊大很多,加入“一带一路”后合作空间更大,对中欧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会有很大贡献。意大利的选择可能会形成示范效应,对欧洲其他国家起到推动作用。

 

回应质疑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新京报:这两年国际经贸形势发生的变化,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何影响?

 

胡必亮:世界经贸形势的变化,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家间贸易摩擦增多,这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二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可能会造成一些国家投入建设的资金压力增大。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冲经贸形势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通过贸易便利化措施,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促进就业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新京报:现在仍然有声音质疑“一带一路”会带来“债务陷阱”,你怎么看待这些声音?

 

胡必亮:如果中国人为地在其他国家制造“债务陷阱”,最终中国会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中国,而且贷款占比很大。很显然,中国不可能也不会去设计这种“自己害自己”的方案。从事实来看,中国投资的大多数项目都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是直接有利于促进其他国家发展的。

 

发展方向

 

完善多元融资 从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转化

 

新京报:“一带一路”可以为中国企业带来哪些益处?

 

胡必亮:中国在不断开放和深化改革,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渐变成跨国公司。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趋势,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带一路”就为中国企业更多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平台,全球化发展也需要新的平台,“一带一路”就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全球企业合作共赢的新平台。

 

新京报:这两年的建设和探索表明,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有哪些重点?

 

胡必亮:今后一段时间内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努力方向和重点可以放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继续做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第二,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办好产业园区,促进一些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第三,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场功能,完善多元融资机制,这样就可以减少单个国家承担的风险,也能让更多国家和更多国际公司加入进来,从过去的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转化;四是继续促进与民心相通的各项工作,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更好的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声音

 

5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为许多国家及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

 

中国对欧洲经济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例如,中国企业接管经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后,比港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这是“一带一路”发展潜力的实证,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

 

新京报4月24日《大道致远》“一带一路”企业践行记录特刊

 

新京报记者 倪伟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康 李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