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这70年里,沧海巨变,波澜一搅,尽显壮阔。70年来,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革新轨迹,清晰可见。国运更新,渐臻富强,既要总结经验,更要着眼未来,知势、顺势、谋势。值此70年之际,新京报推出“中国经济思变70年”系列评论,邀请经济领域的亲历者和观察者回顾和思考70年间经济领域的风起云涌,为“变”而“思”,因“思”而“变”,更好地观进路、谋未来。

  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70年,可谓“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70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上海通货膨胀的金融大战,到建设多机构多功能银行业体系,再到反击外媒造谣我银行“技术上破产”,中国金融业一直坚定前行。2017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公布报告,总结了2011年以来中国取得的五大成就,肯定了中国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弹指70年,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脸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组成的最新金融科技,在发展金融科技和共享经济方面,中国远远走在前列,并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体会1 一张大钱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战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一个夜晚,在阴暗潮湿的祖屋里,我爸从老旧衣柜里翻出一张据说是国民党时期的破旧钞票,面值很大,模糊记忆是5万,就一直惦记着,我们家还有那么大一张钱呢!

  后来读史方知:解放前夕,国民党发行金圆券,至1949年6月发行量增至130万亿,比10个月前最初发行时增加24万倍。与之相应的是,一石大米的价格要4亿多金圆券。由于贬值太快,早上的物价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变,市民及商人为了避免损失,都不想持有钞票,交易后或发薪后所取得的金圆券,都会尽快换成外币或实物,或干脆拒收金圆券。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进占上海后,投机商们凭借他们掌握的足以扰乱金融物价的经济实力,用黄金、银元、美钞把人民币排斥在上海市场之外。军管会颁布外汇管理办法后,投机分子就把投机的重点集中在银元上面。在他们的操纵下,银元价格在短短10多天的时间内上涨近2倍,银元暴涨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同年6月10日,新生革命政权多管齐下,人民币终于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猖狂的银元风波就被平息下去。到了年底,上海与全国物价迅速稳定下来。

  对于这段历史,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曾赞叹不已,据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曾表示,“谁能解释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治理通货膨胀的成就,就足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见证2 银行体系从“1”到“1+4+N”

  2006年5月,我作为中国银监会工作人员被派往汇丰集团伦敦总部做工作访问半年,其间曾到其法国分行考察。接待我们的法方同行带我们到他的办公室小坐,让我们好奇的是,他的办公室墙壁上贴着一幅中国大跃进年代的宣传画,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东道主突然问我们一个奇怪的问题:“你们国家现在不止一家银行了吧?”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银行体系还真就一家银行,也就是人民银行,独此1家。1978年1月,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分设,由此拉开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序幕。接着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恢复、分设、独立、诞生,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设立分行,多机构多功能银行业体系逐步形成。

  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达到4588家,保险类金融机构总数414个,证券类金融机构总数470个,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

  亲历3 从“技术上破产”到“稳健金融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期间,正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商业周刊》以及英国《经济学家》等国外媒体,连篇累牍发表报道评论,称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破产。其中有篇标题为“亚洲最坏的银行”的封面文章,配以漫画:一青花大罐,老百姓从危桥走近往里扔钱,钱都从罐子底部破损处流出。还有篇标题为“红色警报”的封面文章,配以漫画:消防战士提着消防桶从天安门城楼前跑步经过。

  针对银行业风险的积聚和高危状态,199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启动了新一轮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因为中国银行业在2008年之前实施并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因而与美欧银行业在严重危机中遭受重创并至今仍深陷危机难以自拔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中国金融业不仅幸免于危机,而且“风景这边独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曾降至0.98%,多项经营指标位居世界银行业前列。2017年12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更新评估核心成果报告,其中最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总结了2011年以来中国取得的五大成就,肯定了中国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整体而言,中国属于稳健金融体系。

  参与4 银行服务从“简单粗放”向“多样精细”改进

  1992年9月,我作为武汉大学派往加拿大的高级访问学者,到那不久,接待人员带我们去银行办理银行账户,领了一本崭新的个人支票。此后到哪买东西,不用现金,签发支票即可。这让此前在国内从未见过个人支票的我感到很新奇,也多少有点自卑。

  2018年9月10日,在亚金协·东京金融高峰论坛上,曾在摩根士丹利任董事总经理的日本众议员小田原洁在演讲中说:“人工智能、无人机、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技术、金融科技和共享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热门话题。这些技术大多由美国、欧洲和日本开发,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中国远远走在前列,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在2007年至2016年担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期间,我亲历并主抓了银行业服务改进。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服务从简单粗放到多样精细的改进有目共睹。服务对象日益惠及更广大社会民众及大中小多层次经济实体的创业发展。银行卡日益成为服务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经营活动的“随身带”,凭借安全、高效、便利、快捷等特点,已经逐渐取代现金、支票等,成为最重要的电子支付工具,同时正日益发展成为信贷、理财、现金管理的工具。此外,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脸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组成的最新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如前文引述日本众议员小田原洁先生所说的,在这方面,“中国远远走在前列,并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感悟5 对人民币“走出去”充满信心

  2014年4月26日,时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的我会见瑞士银行家协会高级管理人员。对方将其协会中文会刊送给我们,封面标题是《瑞士金融中心已向人民币张开双臂》。这让我对人民币“走出去”的国际化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航。2016年10月,IMF执行委员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篮子货币。加入SDR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增至2027.90亿美元,同比增加793.17亿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1.23%上升至1.89%。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2018年二季度上升至4.91的历史新高,一度超过英镑和日元,位列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GDP占全球15%以上,贸易占全球11%以上,国际净投资头寸也占全球11%以上,但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份额仅占1.6%,在全球外汇交易总量中仅占2%左右,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刚过1%,这种不对称、不平衡,是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货币的根本动能。

  □杨再平(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广西大学中国-东盟金融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银行业协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