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货之光”的瑞幸咖啡为了炒作高增长的资本概念,虚假交易22亿,深陷“财务造假门”。但就在瑞幸股价狂跌75%的当天,它迎来了单日销售的新高峰。笔者发现,大多数人关注“瑞幸的羊毛还能薅吗?”这情景与现在每每谈起ofo时的“99押金何时退?”何其相似。

对于这套“烧钱”、“跑马圈地”快速做大的打法,有人将小蓝杯跟早已“埋入黄土”的小黄车联想到一起。而笔者看到更多却是消费金融客户——捧着小蓝杯、骑着ofo普通人的“人性”画像。真正要做好消费金融,无疑就是要面向这些普通人,需要做好“人性”这道算术题。

互联网金融曾画的大饼,是自身商业模式死亡的一路狂奔

互联网金融早期野蛮发展,与瑞幸、ofo一样属于勾画做大饼的未来、不讲究能不能赚到钱。

一方面,它们曾利用普通老百姓的人性,“给你高息收益、给你各种云里雾里的‘增信’,让你买的‘踏实’‘放心’”,但却直接导致自身居高不下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它们也曾疯狂找资产,摊大饼式地收购各种资产端、开发各种加盟商。无奈,脆弱如花的风控能力下却是坏账的激增。于是只好不断“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直到无以为继。

这固然是迎合了资本对于规模急剧扩张的欢心,但利用“人性”终究要被“人性”所灭。规模以及业绩之外,是自身商业模式死亡的一路狂奔。

无论最后做何等盖棺定论,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野蛮发展,事实上培养出了中国线上消费金融客群的基本盘,这种需求已经成为了真实的存在,也形成了线上获客及风控、贷后管理必要的数据积淀,跑出了具备现实可操作性的风控模型。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屠宰商、酿酒师、面包师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公众利益才制造出了丰富的商品,但他们需要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任何一个商业模式成功的背后,实际上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悉。瑞幸、ofo和曾经野蛮的互联网金融,给当下持牌消费金融业者的发展,敲了警钟。

客群的不忠诚、资金的同质化,消费金融的发展之路该如何选择?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相对理性,不再简单地跑马圈地,开始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所以我们看到,2019年净亏损2亿的华融消金,3家股东拒绝增资;而盈利能力突出的招联消费金融,则频获股东增资。赚钱成为消费金融的务实选择。

然而,金融的资金本身就是同质化,借款人也谈不上忠诚,消费金融行业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谨慎地维系彼此的关系。

客群的不忠诚体现在老赖及赖账手段的层出不穷。而高效率、低成本的“斗智斗勇”,成为消费金融从业机构的必备技能,但这对于运营构成挑战。

客群的不忠诚还体现在借款人的彼此观望。看到了周边人的逃废债,有的借款人可能也会选择“等一等”,“也许消费金融公司撑不住、倒闭了,就不用还钱了”,而这无关道德,只是人性。因此,打击逃废债一直是做消费金融运营成本的重要支出。

诸如ofo走出校园的溃败经验也应当使得消费金融公司认识到人性约束下自身的能力圈范围。与产业链结合形成的场景闭环,是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在做或者在努力尝试去做的。

场景闭环,就好比一个个封闭式管理的校园,校园里面的道德纪律无形中约束了每个人。然而,场景闭环带来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业务成长性的不足,这更需要消费金融公司克制自身“重规模”的欲望和冲动。

笔者也曾主持翻译过小贷鼻祖穆罕默德?尤努斯的《普惠金融改变世界》,书中尤努斯先生介绍了他在克服“人性”方面经验:尽可能将每个借款人发展为格莱珉银行的存款人以及股东,让借款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形成“借款人——存款人——股东”三位一体利益绑定的全新机制,从而实现了格莱珉银行高达99%的还款率。对于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在规划如何做大做强前、是该认真做好“人性”这道算术题了。

作者:陈文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