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市场此前普遍关注的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此前市场普遍预计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将在1万亿-2万亿元,市场上还出现我国是否应该适度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发行1万亿元是否低于预期?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制定规模要看财政在其他方面挖掘资源的情况,这次报告也特别谈到要把相对闲置的资金更好地使用起来,同时削减中央财政开支。“如果还有挖掘空间的话,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借太多的债。同时也为以后的积极财政政策留下空间,不知道接下来国际市场还会发生什么。所以这次发的并不是市场预期的上限。”连平分析称。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财政赤字是非常稳健的,从制定的发行规模看,说明政策还有很大空间,使用这么大的力度已足以应对当前的困难。他提到,美欧情况更糟糕,前期企业纾困规模都超过GDP10%了,而我国的情况不是市场上想象的那么悲观。谈到财政赤字货币化,他认为我国根本不需要,“没到这个程度。”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