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上市首日涨幅近230%,7月21日午后因涨幅超过30%触发临停。与64.39元的发行价相比,其股价一度推高至295元,市值也瞬间超过千亿元,随后股价开始下跌。第二个交易日收盘时市值为1096亿元。

 

寒武纪此前预计2020年实现6亿至9亿元的营收。基于此,保荐机构在问询函中回复对寒武纪的估值为192亿至342亿元。尽管与市值相比存在巨大的悬殊,但对寒武纪而言,公司成立5年就已经经历了6轮增资、3次股权融资。2016年5月天使轮融资1000万美元,匹配的估值只有5亿元。也就是说,四年时间换来百倍增长。

 

寒武纪并不是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头号玩家。它最出名的客户曾是华为,但合作未能持续,2019年核心业务收入大幅下滑41%,进一步拉低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业绩。上市前,寒武纪与联想、美的和OPPO分别达成战投协议,开始对未来进行规划。与其他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偏重于某几个场景不同,寒武纪的招股书描述募投项目覆盖了云端训练芯片、云端推理芯片和边缘端,这是国际芯片巨头的布局思路。

 

人工智能芯片会因寒武纪的增长而大涨吗?有参与这场游戏的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过去几年期待太高了,资本和市场需要理性。

 

寒武纪的样本独特,但也具有普适性

 

此前半导体一直是机构投资者最谨慎的选项。2018年6月,寒武纪B轮融资获得了来自多个国字头资本的投入,也吸引了阿里巴巴和联想创投。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陈天石也是在这一时间点向媒体表示,公司倾向于考虑在境内A股上市。在他看来,多年的积累已经让公司形成了百项关键性专利。

 

2020年3月,寒武纪正式提交招股书。虽然股权结构、营收依赖以及产品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但仅经历两轮问询,寒武纪就在上市委会议上通过,并且随后提交注册。从受理到上市用时不过百天。

 

与其他初创公司不同,寒武纪是中科院计算所扶持的项目,后者全资持有的中科算源一直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创始人陈天石以及多个创始成员曾就职于中科院计算所。基于研发和业务开展需要,中科院计算所曾将技术授权给寒武纪,双方协商定价两年费用仅有约25万元,而2018年中科院委托寒武纪开发某项目的费用达100万元。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数字中国等多项产业政策出台,加速推进了中国产业的额智能化。券商华西证券研报称,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正当其时,有望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快速实现从科研成果到商业盈利的转身。

 

不过,作为科创板AI芯片上市第一股,外界期望寒武纪可以成为行业样本。一位企业投资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于一家亏损的企业市盈率估值方法并不适用,而其他方法也有一些弊端,所以寒武纪的上市表现也将为其他AI芯片公司的估值可以提供参考。

 

应用场景决定,这是一场软件定义的竞争


2017年前后,中国想要打造“XPU”芯片的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

 

与寒武纪同年起步,中国AI芯片创业公司深鉴科技也曾位列独角兽,该公司曾将其处理器命名为“DPU”,地平线机器人将“BPU”注册商标,而嘉楠耘智则发布了“KPU”,同时,百度、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巨头也相继入局,一个个提出了打破传统CPU的固化,并在效率和性能想要超过GPU(图形处理器)的方案。

 

从业务来看,寒武纪的表现也反映了中国AI芯片初创企业面临的困境。寒武纪在资本市场获得投入的时候,也同步进入产品发布期。2018年推出的思元100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2019年6月推出云端AI芯片中文品牌“思元”、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及板卡产品;同年11月,寒武纪发布边缘AI系列产品思元220芯片及模组产品。

 

对寒武纪来说,华为仍是外界记忆它的第一个符号。2017年9月,华为发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随后媒体曝光,这款芯片搭载了寒武纪的产品。2017年和2018年,华为海思为寒武纪贡献了98.34%和97.63%的营收。但是,因为华为启动自研项目,寒武纪该业务营收大幅下降。

 

多数受访行业者表示,当初选择切入AI芯片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自身应用的需求,提供能更好的用户体验。2018年,多个在语音人工智能有布局的创业公司开始与杭州国芯科技合作。这是一个从机顶盒方案起步的老牌芯片公司。一位创业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他们国芯科技提供的基础芯片,加上自研的算法快速生产了一批AI芯片。

 

不过,这一波造“芯”热很快就平息了。时至今日重新回顾,有受访者否认了当初实质性地做芯片。唯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厂”仍在布局,收购芯片设计公司杭州中天微后,2018年10月,阿里巴巴成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2019年9月,平头哥发布第一款流片芯片含光800,针对图像识别等功能进行优化,应用于阿里巴巴城市大脑项目中实时处理交通视频。

 

多数受访分析师表示,人工智能算法通过云计算就可以实现,但将算法灌入专门的芯片则可以在专门的场景下实现优化,超过通用芯片的性能。联想创投合伙人宋春雨曾对媒体形容,“原来可能需要三块英伟达的‘卡’(指芯片板卡),现在只需要一块寒武纪,就可以应对整个数据中心的消耗。”

 

成立5年后,地平线机器人也进入成熟阶段,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余凯将2020年定义为商业化关键之年。他如今更加关注与汽车厂商的合作,并希望能在车载AI芯片领域拿到市场份额。该公司的策略是,针对场景需求研究算法框架,然后将算法框架在芯片上实现。这是AI芯片公司常用的方法,可以减少资本投入、降低风险,并获得收入。


巨头竞争格局仍在,寒武纪高估值能延续多久?


不过, AI芯片或仍是巨头的游戏。Gartner分析师盛陵海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市场机会更大的仍是大公司,因为芯片业务盈利需要出货量且AI算法定型需要大量数据训练和算法创新,或者本来就在某个垂直领域有积累。

 

深鉴科技成立以来就在赛灵思的技术平台上开发机器学习方案,并且2017年,赛灵思在A轮投资中参与了投资。2018年7月,赛灵思宣布收购深鉴科技。两年后,赛灵思大中华区销售副总裁唐晓蕾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工具层面能够帮助客户在FPGA上更有效地去实现人工智能算法。

 

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是由深度学习理论引领,芯片是完成计算的核心,整个环节分为训练算法和利用算法推理结论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对应了两种类型的芯片。训练阶段主要是英特尔与英伟达的直面竞争。更多的创业公司聚焦于推理层,这也是与应用场景结合的AI芯片的优势所在。

 

凭借技术的积累以及资源的投入,坐上人工智能芯片竞争棋局的主要包括传统芯片厂商,以及谷歌、阿里巴巴这些因为自身优化需要从而定制芯片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多数受访行业人士仍表示,半导体行业的投入巨大,目前来看仍是英特尔和英伟达的竞争。

 

过去几年中,这俩家公司都在大笔收购补充弹药。2019年底英特尔将其曾投资的以色列AI芯片公司Habana Labs收入囊中,因为后者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可编程深度学习加速器。英伟达也在同年完成公司史上最大收购案,69亿美元买下Mellanox,利用后者擅长的通信技术,期望将数据中心数万个计算节点上的GPU连接起来,汇聚成更庞大的算力。

 

产品迭代更新加快。2020年5月,英伟达发布了采用7纳米制程的安培架构,并推出了全新的数据中心级的GPU,包含540亿个晶体管,拥有比原来强大20倍的人工智能算力。英特尔也在近期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增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市场地位。有投资者称,英特尔将领导人工智能革命。

 

过去一年,英特尔股价已上涨21.64%,英伟达股价则上涨了149.60%,两家公司的市值也已十分接近,分别为2589美元和2868亿美元。与之对比,寒武纪的市值在千亿元人民币级别。踏入巨头的战场后,寒武纪需要做的更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梁辰 编辑 徐超 岳彩周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