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黄鑫宇)由新京报贝壳财经主办的“中国经济新格局:乘风破浪”夏季峰会在线举行。在此次峰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就“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新征程”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中国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开放的目标,应该是成为21世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此需要设计并完成多项改革措施。

当前,关于中美脱钩的话题讨论越来越多,吴晓求表示,他不愿意看到中美脱钩,“因为这是一个互利的关系,但是有一些事情也不是我们有意愿就一定能实现的。底线思维和基于底线思维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架构是需要建立起来的。”

如果“脱钩就是两个体系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吴晓求表示,“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非常大,已占到GDP的1/3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国际贸易也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国际贸易通过美元体系结算,占65%至70%左右,比例非常高。”

近段时间,吴晓求也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重大不确定性。对此,他的观点是“中国有一些人是非常乐观的,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当然了,从最终意义上来说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足够的准备,一旦情况剧变我们怎么办?因此,对于我们为什么而开放,要有战略研究。”

实际上,提到中国的开放,吴晓求认为,首先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防范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特别是来自于国际贸易以及结算体系的风险。“资本市场的开放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从今天看,比过去五年、十年所遇到的困难可能要更大,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吴晓求坦言,对困难要有深刻的认知和准备。尽管如此,他坚持“中国金融是不能封闭的,要走一个开放之路,只不过策略、思路、困难有所变化。”

“我坚定地相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国际金融中心,那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要设计各项改革。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改革,远远比我们加入WTO对中国法律、政策、制度的要求要严格得多。”

对此,吴晓求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迈进,法制就必须进一步地完善,要有特别好的法制环境,深入人心的法制理念,这是市场预期的基础。

第二,必须改变企业的投资价值,这是注册制改革的目标。要让那些未来有成长性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企业要有成长性,今天可以亏损,只要如实披露信息,但是,未来要有预期。改变中国上市公司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让它赋予这个市场以成长性。

“过去我们主要认为资本市场是一个融资的市场,投资功能放在第二位,这是完全不正确的。财富管理的功能应放在第一位,融资是第二位的。我们的认识刚好是相反的,我们的市场难以有成长性。”他说。

第三,一定要有足够的透明度。透明度在他看来,是资本市场生存的基础,没有透明度就没有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和透明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完全一体化的。“投资者为什么到市场上投资?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透明度,所以所有的决策自己做,投资有风险,风险要自担,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市场要有足够的透明度,风险才能自担。如果信息披露监管没有做好,让投资者全部承担市场风险,是不恰当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