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张思源)在“2020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呈现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急剧上升,要对冲这种风险必须要调整发展战略。针对发展战略调整,中央提出了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格局。

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关系是什么?刘尚希认为,所谓内循环,是依靠国内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循环实现经济增长,而外循环是依靠参与全球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循环,实现国内的经济增长。两者并非截然分开,但同时也存在主次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外循环为主,即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从GDP增长的角度来看没有太大的风险,但当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内生的脆弱性将会不足以支撑外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情况下,需要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

刘尚希表示,以外循环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表现为内需的不足。目前要转向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就是要求对内循环及内需的扩大。内需的扩大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和相应的体制进行调整。首先,在宏观政策上,出口导向型还是内需导向型的取向要明确。近年来,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在宏观政策的取向上,还不是十分清晰。目前,中央正式提出了双循环的概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战略,从宏观政策的取向来看更加清晰。

在具体的政策上,刘尚希指出,要关注汇率的市场化的程度。汇率是本币与外币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将会决定交易者倾向于外销还是内销,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影响非常大。此外,贸易政策,比如关税、出口退税等政策,也将对内外循环有明显的影响。

在刘尚希看来,国家外向型还是内向型,基本指标在于外贸依存度,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最高时期接近70%,逐渐下降后,仍在30%上下。外贸依存度在目前的这种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中,依然比较高。另一个指标是价格贸易占比,近年来也有明显的变化。此外,进出口的差额,是基本平衡、或是顺差、逆差,也是外向型与内向型的判断标准之一。如果进出口差额明显为顺差,就要依靠外循环来弥补外内的不平衡。在顺差的条件下,意味着储蓄过剩,内需、包括消费、投资等方面相对不足,需要依靠外需进行弥补。

“中国进行生产,挣了外汇,再将钱借给国外,国外进口中国的商品,从而形成国际的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外循环实现的经济增长,容易掩盖国内的不平衡,也导致国内的内循环相对较弱。在国际环境发生剧变的条件下,毫无疑问经济发展要逐渐地调整为以国内的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刘尚希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思源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