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集体学习后,有关量子科技的讨论热度还在持续:科技界正在深刻学习和认识推进量子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市场层面,量子技术板块广受关注,相关上市公司掀起上涨潮。

近日,围绕何为量子科技,以及其将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等报道也不在少数。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并综合《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等量子物理科普读物,力图用最通俗的语言为读者揭示量子力学面纱的一角。

1.量子——微观尽头,能量传输的最小单位

网友们讨论科幻剧情时,常常会联系到量子力学。而之所以很多离奇的剧情往往都能跟量子力学扯上关系,正因为量子力学所研究的领域,是一个光怪陆离,完全无法用常识揣测的世界。

量子力学无处不在,但你却看不见它。它主要研究微观的事物,是不少其他学科的基础。随着对它理解的深入,人们发现,在足够小的尺度(普朗克尺度),许多宏观尺度上屡试不爽的物理学定律都失效了。

马克斯•普朗克1900年12月4日公布的“普朗克公式”被学界认为是量子力学的开端,普朗克公式要求,能量必须只有有限个可能态,而不能是无限连续的,即能量在发射和吸收时,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普朗克认为,能量的传输必须有一个最小的单位,这个单位,就是“量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科普专家袁岚峰撰文指出,量子这个数学概念的意思是“离散变化的最小单元”。“我们统计人数时,可以有一个人、两个人,但不可能有半个人、1/3个人,我们上台阶时,只能上一个台阶、两个台阶,而不能上半个台阶、1/3 个台阶,这些就是‘离散变化’。对于统计人数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量子。对于上台阶来说,一个台阶就是一个量子。如果某个东西只能离散变化,我们就说它是‘量子化’的。”

这与我们的常识并不匹配,在宏观世界,人们一般认为能量是连续的,是无限可分的,如当某个化学反应释放了100焦耳的能量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认为,在某个时刻,总体系释放的能量等于99.9998焦耳,99.9999焦耳……但在微观的尽头,其实存在量子这个最小的单位。

随着对微观尺度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微观尺度发生的实验现象违背常识,完全无法用经典物理进行诠释,如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而对这些微观尺度现象做出准确的描述与解释,并将它们与经典物理融为一体,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就是量子物理领域科学家们毕生的追求。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量子力学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从普朗克开启量子力学大门的1900年到现在的2020年,120年间,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多位科学家均为量子力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2.只能通过概率描述的量子与波函数坍缩

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光波),又具有粒子特性(光量子),得出这一结论的,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的设计非常精巧:将光束照射于两条相互平行的狭缝,光通过狭缝后,冲击其后设置的探测屏。此时,探射屏显示出了一系列明亮条纹与暗淡条纹相间的干涉条纹图样,这是因为波会产生干涉,此时光符合波的特性。

而如果把光量子一个一个地发射出,探测屏上则只会显现出一个光量子的投影,这与光的粒子特性相符合。

但奇特的是,如果仍然将光量子一个一个发射到探测屏上,重复多次,可以发现,累计的图像出现了与光波一样类似的干涉图样。这意味着,虽然每次只有“一个”光量子通过狭缝,但它却表现出了波的性质,自己与自己产生了干涉。

更加奇特的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双缝实验的设计,在狭缝后面装置探测器,专门探测光子具体通过的是哪一条狭缝,光量子的行为就会只表现出粒子特性,探测屏不再能够观察到干涉条纹。

这意味着,首先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如果我们试图去测量它的具体位置,它就只能表现出粒子态了,我们无法观测到它“既是粒子又是波”时的形态。

为什么微观尺度会出现如此奇异、反常规的实验现象?目前为止,学界广为接受对这一实验现象的最佳解释是主要由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于192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时共同提出的“哥本哈根诠释”,利用这一理论,我们才发展出了量子通信等“黑科技”。

需要注意的是,哥本哈根诠释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但它包括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两条最重要的概念是:一是在量子系统里,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被确定,即不确定性原理。二是在量子力学里,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一种用来计算粒子在某位置或处于某种运动状态的概率的函数)来描述,即粒子只能以概率的方式去表述,一旦试图测量,该测量动作就会造成波函数的“坍缩”,此时原本的量子态概率地坍缩成一个测量所允许的量子态。

换句话说,如果试图去探测光量子的具体位置,光量子的波函数就会“坍缩”,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唯一确定的结果。但如果我们不进行测量,则这颗光量子可能出现在任何位置,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只有它所处位置的概率。

正是依据该原理,在量子通信中,如果有窃听者对信息进行接收(测量),波函数就会产生坍缩,通信双方也就借此知晓了窃听者的存在,也正因为这一原因,量子通信才被称为“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

3.中国在量子通信应用领域一枝独秀

那么,量子科技将会如何影响产业,如何颠覆人们的生活呢?

复旦大学理论物理方向研究生,科普读物《我也能看懂的量子通信》作者“神们自己”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目前量子科技最前沿的应用领域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其他研究距离产业应用还太远。“目前中国在量子通信的应用领域一枝独秀,其他领域暂时是跟随者。”

目前,应用最为成熟的技术也是量子通信。

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布,将2018年度的克利夫兰奖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墨子号”量子通信科研团队,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实验,从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腾讯公司原副总裁、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在其撰写的《科技史纲60讲》中介绍,我国的量子通信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光子的一些量子特性,具体讲是偏振的特性,来传递一次性加密的密码。由于该密码是一次性的,所以在理论上是绝对安全的。“光量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接收一次,原来的状态就消失了。因此,偷听者不可能把偷听到的内容复制一份发给接收者。这也是为什么必须将这种基于偏振光特性的通信方式建立在(光)量子基础上的原因。”

而在难度更大的量子计算领域,目前主要参与研发的都是像百度和阿里这样的巨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近年来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科技企业也相继出台了量子计算研究计划。相比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发展程度要低得多,还处于演示阶段,尚未造出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

虽然量子科技的应用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但量子科技在未来的应用非常广泛。袁岚峰介绍,在量子计算方面,有量子因数分解(破解最常用的密码体系)和量子搜索(用途最广泛的量子算法)。在量子通信方面,有量子隐形传态(“传送术”,最富有科幻色彩的应用)和量子密码术。

“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发射和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建设,标志着中国的量子通信接近了产业化。自从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创造一个新的产业。我们在许多产业做到了世界第一,例如高铁、电信、超算,固然都很了不起,但这些产业都是别人开创的,我们是在别人的框架里后来居上。只有量子通信,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个中国首创的产业是一座里程碑,历史意义十分重大。”袁岚峰表示。

不过,相对于量子通信应用方面的落地,量子力学的许多基础理论仍然缺位,正如1964年,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康奈尔大学的一个讲座上的演讲:“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

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发掘,是量子领域科学家们毕生的追求。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麦克斯•泰格马克和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在共同发表的论文《量子100年》中列出了目前的人类已经掌握的理论结构。在该理论结构图中,他们将量子场论放置在了与广义相对论并列的地位,经典力学、化学只是排列在它们之下的分支学科,而在量子场论与广义相对论之上,科学家们追求的是一个能够将一切理论合而为一的“大一统”的理论,正如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说,“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我仍然相信,我们可能已经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赵泽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