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黄鑫宇 程维妙)10月24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举办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尤其是中国储蓄增加明显,而储蓄的增加是后来“一带一路”债权融资的主力军。

他表示,中国在亚洲金融风波前,GDP的储蓄率35%左右,但亚洲金融风波后就开始迅速提高,最高时正好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那时候达到了51.8%,在全球来说这么大的储蓄率变化都是非常大的事情。中国及东亚一些国家的储蓄率在过去10年、20年间,都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围绕此曾有质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认为,储蓄过剩、特别是亚洲过剩的储蓄涌到美国,是次贷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涉及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作用,所以多余的货币就容易找避风港流入美国。

但周小川称,他当时即回应,亚洲储蓄涌入美国的现象是存在的,但主要原因和亚洲金融风波有关,亚洲金融风波中,不少发达国家的对冲基金冲进亚洲市场,亚洲国家受到冲击好不容易恢复了,他们是有扩大出口和增加储蓄等动机的。

这些储蓄的增加在后来变成“一带一路”债权融资的主力军。周小川表示,现在的情况就是东亚(包括中国),目前是债权融资的主力。大家知道过去主权融资的主力是在巴黎俱乐部,目前东亚(包括中国)已经超过了巴黎俱乐部主权债的总额。

他还指出,从储蓄的角度看融资能力和资金配置是一个重要的角度,也是对那些“阴谋论”的反驳,否则大家会说中国人均GDP不高,还拿那么多钱搞“一带一路”,是不是确实有什么阴谋上的考虑。

“不过随着我们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的作用,在一系列政策之下,2019年年末,中国的储蓄率占GDP中的比重降到了44.6%,看来还会进一步地下降。”周小川称,疫情对于储蓄率的影响,目前还看不太清,因为它既有增加储蓄的方面,同时也有减少储蓄的方面,这还要进行密切观察。再往远看,中国的储蓄率还会进一步变化,就是在“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情况下,内循环将会更加畅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程维妙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