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新京报官方微信,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领事部18日确认,韩国“岁月”号失事客轮失踪者中出现第四名中国乘客,为一在韩务工男性。截至当天下午1时,失事客轮已有29人遇难,174人获救,273人下落不明,其中超过200人是学生。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根据目前的数据,16日在珍岛前海沉没的“岁月”号生还率或为37.8%。1912年在北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生还率为32%。

  这起韩国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灾难受到全球舆论的广泛关注。事件中船长先逃跑、救生艇数量不足、获救副校长谢罪自杀、“三副”掌舵等情节,也引发了各界评论。

  韩国媒体“失控般愤怒”

  韩国媒体对本国的批评则丝毫不留情面。

  18日,《东亚日报》在社论中呼吁,应该把4月16日海难当天定为韩国国耻日;《韩民族新闻》认为事发现场指挥处理不当使政府办事能力遭到质疑;《国民日报》称,这次海难救援是典型的不发达国家行动,混乱、匆忙、延误救援。

  众多韩国媒体质疑当局救援不力,《环球时报》将之形容为是“失控般的愤怒”,韩媒的发问“堪称撕心裂肺”。《环球时报》认为,海难让韩国“引以为豪的现代化像碎玻璃一样撒了一地”。

  “这是韩国的巨大不幸,也应是我们的强烈危机感。”在感慨人类在灾难面前有些不堪一击的同时,《环球时报》还希望“中国所有船务部门都把韩国舆论的质问当成对自己的鞭挞,把韩国的这次惨痛海难当成我们的殷鉴”。

  在《环球时报》看来,中国社会也曾陷入类似的困境,“回忆我们有过的反应,以及自我评价和总结,我们应有新的悟得”:“看看韩国媒体是怎样激烈地在第一时间发出最尖锐的质疑,家属的水瓶是怎样扔向前来慰问的高官,中国各地政府应当为我们社会面临突发灾难时表达情绪的克制感到庆幸。”

  引咎自杀“不要盲目提倡”

  前有救援不力率先逃跑的船长,后有谢罪自杀的副校长。

  韩国媒体称,“岁月”号船长丢下乘客自己逃生,而“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长、航海师、船舶设计者等负责人一直留在船上帮助乘客逃生,最后和客轮一起沉没的事实再次成为焦点。很多韩国人自嘲称:“这就是1912年英国和2014年韩国之间的国格差距”、“政客们总是挂在嘴边的所谓‘国格’就是如此”。

  一名获救的52岁副校长被发现在一棵树上自缢身亡,警方判断因自责而自杀。遗书称“200多人生死不明,我没有信心一个人活下去。所有责任都在于我,是我筹划了此次修学旅行。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事发海域,让我和那些尸骨无存的学生们在一起,在阴间继续做他们的老师。”

  在微博上,许多中国网友为给这位“引咎自杀”的副校长点起了蜡烛。

  “余事姑且不论,就这样的廉耻之心,春秋战国以后已经绝迹。”中国网友@小朋友丽芳认为,“领导或官员连引咎辞职都死活不肯,更不要说自杀谢罪”。

  一些网友则直接联想到了20多年前克拉玛依那场大火中的“让领导先走”。

  同样是学生遇难,同样是校领导,“为啥差距这么大呢?”有网友发问,在中国出现此事故将会如何?是否会有人引咎自杀?

  原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学张侃发微博认为,校长自杀是典型的心理创伤导致的自杀,“不要盲目提倡”。

  张侃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道,这位韩国老师是因为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而自杀身亡,“一些人不懂科学,莫名其妙以为韩国文化高于中华文化,是一个极好的提醒”。各民族文化中都有正面和负面的东西,都有正面和反面的人。“误将病态看作英雄,是严重的误导,于事无补,于人于己无益”。

  “求生是人之本性,但后赋的教化,会导致人会裹上某种文化习性。”《新京报》今日刊发学者张田勘的评论:“船长逃命和教师自杀,不能完全归结到“国民性”上面,更应被看作人性的两面。这起悲剧,确实内蕴了不少“民族的”因素,但也为审视人性与文化习性的繁复,提供了一个沉重切口。”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郭彦博 张笑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