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两会的会场上有些平静,媒体对委员不发言、当“低头族”的报道甚多。吴翔委员一语打破沉寂,2月3日,他在广州市政协会场上向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和纪委书记“叫板”:“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请你们先公开。”

  大河网将“约书记亮财产”称为新的“冰桶挑战”,并认为,书记和市长们一旦真的公示自己的财产,就等于在全国各级官员中率先捅破了财产公示的窗户纸,也会让更多的领导干部不得不接受挑战,从而促进官员公示财产这一制度快速推进。

  但是,现实却未能像倒冰桶般畅快淋漓。

  不断受阻的财产公开制度

  在我国,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早在1987年就已经被提出;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了立法规划。然而20多年过去了,这部法律迟迟不能出台。

  类似此次的挑战邀约并不是第一次,公众期待的冰桶效应却一直没有形成。

  据新京报去年8月份统计,从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开先河试点财产公开,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至今已接近40个,而昙花一现的试点地区占比超50%。坚持试点的14个地区中,多是内部公示,不登报不上网,且公示信息较粗。

  很大的阻力来源于官员群体本身。

  2009年两会期间,一位省部级官员在回答《财经》记者关于财产公示的问题时,竟反问“为什么老百姓不公布财产?”随后,数十位网友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们在网上公布个人财产状况,从月收入到房产,从电视大小到女友数量。

  2013年1月广东人大代表公开叫板,“要官员公开财产有法律依据吗?官员也是人,也有隐私;官员是公仆,不是老百姓的奴隶。”

  沈阳晚报为此言做出注解,此语确实点出了推进官员财产公布的制度困境,上无法律的正当性,中无官员的政治伦理自觉性,下无民意施压渠道,如此一来,官员拒不公开,既无法律追究的依据,又无民间声讨的空间,唯有骂声盈耳。

  法制日报近期还透露,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的话题每年都是热点议题,立法建议几次送人大都通不过,讨论会上2/3以上甚至更多的人举手反对财产申报,不讲理由。一次有一个省委书记竟然说:“要申报,我们回去还怎么干工作?”

  财产公开已成大势所趋

  无论部分官员如何抵制和抱怨,众所周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有了完善的财产公开制度,我国的财产公开也必然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首先,改革越缓慢,人们的呼声就会越急迫。近年来,已不少人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官员财产公开。

  其次,财产公开也是反腐的迫切需求,不少专家认为这是反腐的治本之策。

  此前,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征收处副处长黄华辉受贿金额接近1亿,这名科级干部因为害怕财产公示而拒绝升职。成都商报评论称,小官拒升迁显示了财产公示的震慑力。

  事实上,就在2014年8月,哈尔滨市提出,拟提拔考察的人选,须公开收入、汽车、住房等个人资产。这是5年来,第3个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省会城市。

  惠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松昨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已在全市推广新任正科级干部党内财产公示制度。

  在推进这项制度形成的过程中,第一财经日报还建议,首先要推动不动产登记制度, 倒逼财产公示。根据估计,不动产占整个国家财产的比重在2/3以上,并且现在大城市的房产信息很多都已经联网,不动产中例如房产公示可操作性就很强。

  财产公示形成制度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制度还没形成的今天,我们仍鼓励有更多的叫板并希望有官员能出来应战。

  因为这也是推进制度形成的重要一步,正如新京报所说,无论是委员对官员财产公开的叫板,还是任何一个地方、官员“试水”“破冰”的勇气,都在客观上形成了对这一制度建构的呼吁,它体现了对于制度改良的需求。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戴熙婷

  (本文首发新京报新媒体,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新京报”,或添加微信号: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