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辣条,似乎都不会陌生,它是不少人童年时期对于美食的最佳记忆。香辣十足的口感征服了小伙伴们的味蕾,课间一包辣条、放学一包辣条、回家吃晚饭还要在书包偷偷塞一包,似乎没有辣条,就没有记忆里的童年了。

 

 

关于辣条,不少人都有一段与之相关的回忆。印象最深的是课间爱吃的“课间一包”“亲嘴片”“臭干子”“卫龙”“过桥米线”“唐僧肉”等辣条。几个小伙伴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尝到更多的不同辣条,达成协议,各自分别购买不同的辣条,然后互相品尝。不过,这也是讲究公平的,谁要是在这轮品尝中吃得过多,以后就会被淘汰踢出局,但看在辣条的美味上,似乎也没有小伙伴会违约。

 

那时,每到放学,几个小伙伴就聚堆吃辣条,边吃边聊天。当年的放学时光,现在想想真的是最美好的回忆。

 

不过,那个时候,大人总觉得辣条是不干净的垃圾食品,严令禁止在外买辣条。嘴馋的我们怎么可能就此妥协,只好开始地道战模式,各处藏匿。但姜还是老的辣,很快,辣条统统被没收,零花钱也变少了,甚至有小伙伴为此被禁了零花钱。可是,每次路过路边小卖部,香辣扑鼻的辣条味道挠的心里痒痒的,一毛一片的辣条成了首选,著名的鸡汁大辣片味道绝不输于五毛的辣条,吃完还不忘舔舔手指最后的辣味儿。

 

为了有钱吃到更多口味的辣条,小伙伴们的智慧光芒又冒出来了——“卖破烂”。为了吃到辣条,那真是“砸锅卖铁”了。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第一次卖破烂就有小伙伴把家里的锅卖了,计划暴露得比闪电都快。

 

 

由于小伙伴们对辣条爱得深切,不少父母无奈了,开始尝试购买面片、各种调料等食材,自制辣条。

 

那个制作步骤至今难忘:先把辣条面皮蒸熟了备用,然后热油,放入辣椒面,八角、桂皮、香叶、生姜、大葱、陈皮、草果、肉蔻、十三香,以及糖和盐。调料炒好之后,将蒸熟的面片倒入翻炒几下,等所有的面片裹上辣油之后就可以出锅了。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