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520了,每到“520”、“214”、“七夕”等这类特殊日子,总有很多人会去表白求爱。

当很多男生急着找对象的时候,女生们却表现的越来越不着急。日前,哥伦比亚大学的钱岳博士在某演讲平台讲到了“我们为什么结婚”的话题。演讲中,她列举了亚洲一些国家地区四十年间30-34岁女性中未婚单身的比例,像中国台湾从1970年的2%升至近40%;韩国从1%增加到接近30%。而数据显示中国的女性未婚率也在上升。

未婚率上升,西藏最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15岁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占比最高的是西藏,其次是广州,。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西藏人口》报告中解释,未婚比重高与西藏的传统和宗教有关,部分男性出家为僧终身不婚。广东省统计信息网上关于广东青年人口状况分析中解释认为,2010年广东青年人口未婚比例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是25-34岁人口的未婚比例大幅提高。

注:箱线图,从左到右竖线“|”分别代表最小值、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与最大值,可以看出每个地区数据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

由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失衡,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且持续攀升,对于未婚问题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对男性单身的关注上。根据预测,未来30年内,逐步进入适婚年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近3000万人。

每当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感叹全国将有多少单身汉,但当大家关注点都在性别失衡以及男性找不到对象的时候,却忽视了女性未婚单身现象也在上升。

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比显示,相较于20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15岁以上未婚女性比例在2010年都有所上升。从全国整体看,15岁以上女性未婚率由2000年的14.47%上升到2010年的18.24%,提高了3.77个百分点。

青年女性未婚化现象上升

分年龄段看,15-19岁和3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女性未婚率,在2000年和2010年间没有显著差异,但20-35岁之间则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裂缝”。

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剩女成为171个汉语新词语之一。一般认为,“剩女”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各个社会文化中的适婚年纪不同。“剩女”这个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歧视性的词汇曾被一度热议,有媒体报道在谈论婚姻时提到“三十岁是道坎,尤其对于女人而言”,三十岁以上的女性可能会面临在婚姻市场走下坡路的境遇,成为“剩女”。

但数据显示,很多人越过了这道坎。从2000年的数字来看,25至29岁的未婚女性占比较小,仅为8.67%。但到2010年,这一比例飙升至21.62%,提高了12.95个百分点。2000年时,全国30-34岁女性中未婚的比例仅为,1.35%,但到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一比例已上升到5.35%。

大龄未婚女青年们都在哪?

中国的单身女性人口多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且高学历的女性成为剩女可能性更大。根据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适婚年龄段,城市女性的未婚率高于乡村女性。这一差异在20至29岁女性群体中尤为明显。

除了城乡女性差异,学历差异也很明显,高学历女性未婚化现象上升较大。2000年和2010年比较,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未婚率均高于十年前,其中2010年全国研究生学历全部年龄段女性近一半未婚,未婚率较十年前高出13.96个百分点。随着大量女性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素养,女人拥有了更多工作机会,在财富创造上的生产力一点都不低于男性,更加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减轻了对婚姻家庭的依附。

大龄单身女青年(指30-34岁)中,研究生学历的女性未婚率无论是2000年还是2010年,均远远超出其他学历。前面提到,2010年30-34岁女性未婚率为5.34%,但30-34岁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率达到17.49%。

但未婚并不代表不婚,2000年20-24岁女性的未婚率为57.46%,十年后这代人30-34岁,即2010年30-34岁女性,此时的未婚率为5.35%。这说明虽然2010年女性同年龄段未婚率较2000年上升,但大部分女性更可能是晚婚,单身女性在婚姻面前表现的更从容。

对于是否结婚、什么时间结婚、为什么结婚,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自己的想法,或是因为爱情,或是因为责任,或是认为婚姻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那么,你选择单身或结婚的原因,是什么呢?

注:

1.逢“0”尾数年份全国10%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逢“5”尾数年份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

2.15岁以上女性未婚率=15岁以上未婚女性人口/15岁以上女性总人口,其他学历、城乡等同理。

3. 人口的婚姻构成是指15岁及以上人口中,处于未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状况的人口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6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新闻编辑:汤子帅

新媒体设计:陈冬

实习生:王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