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放开二孩的第三个年头。然而,数据却表明,全面放开二孩短时间内使得我国新生儿数量增长,但长期影响并不大。2017年,我国新生儿数量同比下降3.53%。

  与此同时,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连续多年下降,60周岁以上人口却持续上升。不禁引发人们的思考: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实行计划生育后,虽然我国新生儿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政策实施前的中国人口出生高峰,使得过去几十年人口红利明显,经济也呈现高增长态势。

  劳动人口比重连续下降 ,人口红利在缩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起码从2012年以来,我国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就持续在减少。201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人口)数量为9157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5.87%,连续多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生产效率赶不上工资涨幅等情况。

  与此同时,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自2006年以来就不断上升,2017年达到24090万人,比2006年增加近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7.3%。这不仅说明我国社会面临老龄化问题,还意味着社会抚养负担的加重。

  60岁及以上人口的增量甚至超过了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减量,而0-14岁人口的增量也赶不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我国人口红利正在缩小。

  各地人口增减境遇大不同

  虽然全国的人口增长压力较大,但是各地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差异。根据内地30个省份(云南省数据暂未公布)2017年常住人口数据显示,有24个省份的常住人口为正增长,其他6个为负增长。在人口正增长前10省份中,多数来自南方。其中广东省2017年净增人口170万人,是第二名浙江的2.54倍。

  而负增长的6个省份中,三个是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另外三个全部来自东北。但三个直辖市和东三省有明显的不同,三个直辖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6-3.76‰之间,而东三省在-0.44-0.26之间。三个直辖市和东三省遇到的人口问题不同,北京、上海面对的是城市限制带来的总量控制压力,而东三省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哪个地方的人最会生?根据整理出来的数据显示,2017年出生率最高三个地方是山东(17.54‰)、西藏(16‰)和新疆(15.88‰)。而全年出生人口数最多的是山东(174.98万人)、广东(151.63万人)和河南(140.13万人)。不管是看出生率还是出生人口数,去年全国最会生的非山东人莫属。

  二孩全面放开新生儿却减少:一孩少了

  人们生不生以及生几个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国家政策。

  2013年12月28日,《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政策实施后,很多人对政策做出了反应,2014年我国新生儿人数同比增长2.87%,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值。

  2016年1月5日,中央发文明确生育两孩无需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数据反映出人们对“生二孩”的热情——2016年我国新生儿人数陡升,同比增长7.92%。但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并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出生人口反而下降了——相比16年减少3.53%。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与2016年相比,2017年二孩出生的数量增加了162万,但一孩数量却显著下降,由973万人减少至724万人。2017年二孩出生的数量占所有新生儿人口的51.2%,比重超过一孩。

  政策放开了,可人们却不一定想生了

  一孩出生数量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受我国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推迟、生育意愿下降影响。

  无论是2000年还是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都显示,妇女生育一孩的年龄都集中在20-24岁,生育二孩的都集中在25-29岁。但2010年20-24岁的妇女生育一孩的比重比2000年明显减少,仅为59.14%。女性的初婚年龄也在不断提高。2010年与1990年相比,初婚年龄提高了一岁多。结婚年龄推迟,意味着生育年龄也有很大可能推迟。但年龄对于女性生育能力和生育风险都有较大影响,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想不想生、能不能生、生了之后有没有能力抚养,都是让人们犹豫的因素。

  不断减少的新生儿数量和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使得部分人认为中国将掉入“低生育率陷阱”。“低生育率”理论认为,总生育率低于1.5时,人口规模将持续萎缩。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2016年我国综合生育率回升至1.7,尚未掉入“低生育率陷阱”,但滑入“陷阱”的风险仍然存在。

  从近期的两次生育政策调整看,虽然当年出生人口都对“全面二孩”政策做出了应激反应,但次年的出生人口又回落了。从整体看,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仍然下降。毕竟,生不生孩子,不仅要考虑生育政策,更要考虑生育时的实际困难、生育对产妇事业的影响和养育新生儿的家庭负担等。而要改善这些因素,解决育龄女性的后顾之忧,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完善的配套措施,难度更大。

  实习生:王鹤

     数据新闻编辑:汤子帅

  新媒体设计:许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