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伦敦市长发布声明称,决定自明年 2 月 25 日起,伦敦所有公共交通系统将禁止高热量、高糖、高盐的快餐食品投放广告,汉堡、巧克力、碳酸果汁等品类都包含在其中。


据称,这主要是为了应对伦敦的儿童肥胖问题。此前,阿姆斯特丹已做过类似尝试,并将儿童肥胖率减少了 12% 。


这一切都事出有因。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儿童肥胖是 21 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2016 年,全球共有 4100 万名学龄前儿童超重。相对于非超重儿童而言,他们可能会较早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从而加剧过早死亡和残疾的风险。


而且,超重儿童在未来,很可能成长为一名肥胖的成人。


全世界人民都在“膨胀”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成人超重和肥胖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它是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世卫组织将“超重”界定为身体质量指数等于或大于 25 ,将“肥胖”界定为身体质量指数等于或大于 30 。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在 2016 年,全球已经有超过 19 亿成人超重,6.5 亿多人肥胖。1975 年至 2016 年,肥胖症人数已增长近三倍。肥胖曾被视为高收入国家的问题,而如今这一问题已蔓延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相比于美国 36.2% 的成人肥胖率,如今成人肥胖率只有 6.2% 的中国人似乎很苗条。但事实上,中国人也是一路“胖”到现在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1976 年,中国成人中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率分别为 0.2% 和 0.8% ,到了 2016 年,这一数字分别上升至 5.9% 和 6.5% 。没错,与生理差异有关,女性的肥胖率一直高于男性。



如果从膳食摄入来看,中国人似乎是有意地让自己胖起来。


数据显示,1961 年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96.54%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充足丰富的食物供应,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取能量的比重在持续增长。1980 年全年人均消费的各种肉类只有 13.2 公斤,到了 2000 年,肉类的消费量达到了人均 37 公斤。


1982 年,中国居民每日摄取 48.1g 脂肪,到了 2012 年,这一数字增至 75.4 g。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我国成年居民每人每日膳食中的脂肪供能比不应超过总能量的 30% 。1991 年,我国被调查的九个省份中,成年居民超过该建议的人群比例为 28.4% ,至 2011 年该比例已上升到 66.6% 。


 


一小部分人先胖起来


胖,是一件不太均衡的事。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近年来胖得最快的还是年轻人们。在 2002 年,18-29 岁的成年人中,有 4.7% 遭受肥胖困扰,到了 2012 年,这一数字增长到 8.7% 。而年龄层越大,肥胖率的增长越慢,70 岁以上的老人,肥胖率还略有下降。


不过,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在 60 岁之前,基本上是年龄越大,肥胖率越高。



大量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 ,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健康的社会经济分层”现象在几乎所有社会中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其平均健康水平往往越好,反之则越差。同样地,肥胖的分布也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有趣的是,在中国,不同学历和收入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在肥胖这件事上,走出了相反的趋势。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升高,中国成年男性的肥胖率在升高,而中国成年女性的肥胖率却在降低。



同样,在肥胖本身上,也存在着一种不均衡。事实上,相比于全身性的肥胖,中心型肥胖的现象更严重。


我国最新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将成年男性腰围≥90 cm 、成年女性腰围≥85 cm 定义为中心型肥胖。 2012 年, 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的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 26.0% 和 25. 3%。2002-2012 年,我国成人中心型肥胖率增长了 33.9% , 快于全身性肥胖的增长。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心型肥胖尤为有害。


肥胖给健康带来的伤害主要与内脏的脂肪含量相关,有研究表明,中心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和系统性炎症有强相关,在心血管病、代谢性综合征和部分癌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世界多数人口所居住的国家,超重和肥胖的人多于体重过轻的人,这包括所有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人数高于体重过轻造成的死亡人数。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此前发表的一篇研究称,2015 年有 400 万起死亡与超重有关,而价格便宜、营养价值低的包装食物,可能是导致肥胖的一个主要因素。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高俊夫

开发 李亚珍

校对 范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