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石药集团果维康维生素C饮料踪迹难觅,近日400万美元重金购买国外药物专利

  石药集团近期备受关注。一方面,作为其跨界产品,果维康维生素C饮料在市场上难寻踪迹,在主流电商平台及商超等已无铺货;另一方面,石药集团日前与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签署药品研发专利购买协议,将先行支付许可费400万美元,后期还可能支付近亿美元相关费用。

  业内专家分析,随着医保目录扩容及国家食药监总局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后,诸如石药等大型制药企业在面临重要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国际化竞争。

  跨界产品果维康饮料难觅踪迹

  制药企业掘金饮料市场已不是新鲜事,果维康就是石药集团转战饮料市场的代表性产品。然而,其2013年推出的果维康维生素C饮料如今已难觅踪影。新京报记者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搜索“果维康”时显示的只见维生素C含片,以“果维康饮料”为关键词再次搜索则未见结果。根据报道,果维康饮料的铺货不断萎缩,目前仅在石家庄卖得比较普遍。

  果维康是石药集团扩大在非处方药领域影响力的首款产品,在此之后,石药集团又相继推出其他跨界产品,如果维康弱碱性水、核桃果仁露等。

  果维康的推出,也被业界认为赋有“特殊使命”。早在2013年果维康饮料推出之初,就有分析人士指出,石药集团意在消化当时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的维生素C,这一说法虽然未经证实,但维生素C的产能过剩却是事实。从2010年开始,石药集团维生素C业务销售收入、利润出现双双下滑的趋势,2012年开始出现亏损。直到2016年,维生素C业务才扭亏为盈。2017年一季度,维生素均价较2016年全年上涨超30%,毛利率大幅上升。

  从数据来看,石药集团维生素C在2016年实现收入13.08亿港元,占比10.57%,但果维康饮料的销售数据并未被计入财报。至于果维康饮料为何“遭弃”以及石药集团饮料业务发展情况等,新京报记者也致电石药集团,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环保压力倍增 维C价格大涨

  环保已成为制药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制药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比例不到3%,而污染排放总量却占到了6%左右,其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料药行业更是环保问题高发领域。

  2016年11月份,石家庄市各县(市)区政府及循环化工园区管委会等均收到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2号调度令,要求包括石药集团在内的所有制药行业全部停产,未经市政府批准不得复工生产。

  虽然有停产等重要举措,但石家庄的环保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7年3月和第1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2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17年第1季度“2+26”城市空气质量方面,石家庄排名垫底。

  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表示,环保压力让原料药首当其冲。有研报指出,国内生产企业维生素C产能受到环保政策压力增大,维生素C产量短期受到影响。这就不难理解维生素C价格的上涨。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C的价格已经从2016年11月的27元/公斤上涨至今年4月的70元/公斤。作为国内第一大维生素C生产企业,石药集团2016年实现该业务营收13亿港元。

  停产的后果,石药集团虽然未在年报中披露业绩受影响情况,但在其中多次提及环保政策,并表示已成立专责部门以检查及监督本集团环保方面之表现,还将提供意见以解决已知的环境问题及改善本集团于环保方面之表现。

  近亿美元购买药品研发专利

  石药集团在其主营业务领域同样备受关注。今年2月,新版医保目录出炉,石药集团主要产品多美素被列入甲级类别内,可100%报销;同时,恩必普注射液、津优力及诺利宁被列入乙级类别,可报销90%。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以来地方版招标提速,石药集团主要肿瘤药产品多美素在多个省份中标,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80%。

  此外,石药集团近期发布公告,其下属子公司AlaMab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签署药品研发专利购买协议。根据协议,后者向前者授予该技术专利权下的独家许可和技术使用权下的非独家许可,该技术将有可能应用于乳腺癌骨转移方面的治疗和诊断,以及脊髓损伤方面的治疗和诊断。石药集团将于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对方先行支付专利许可费400万美元。支付期限将从2018年到2037年,最高合计将达9950万美元。如果产品上市,石药集团还可能按照产品销售净额或服务销售净额支付专利权使用费(该费用在美国市场为5%到6%不等,在其他国家市场为6%到8%不等)。如果产品在除乳腺癌骨转移、脊髓损伤方面以外的其他医学领域应用,石药集团支付的专利权使用费为产品销售净额或服务销售净额的2%。

  花重金购买专利,在石药集团看来,此举可使集团得以扩大并加强其在开发中的产品线,巩固其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尤其是该许可的产品为生物药品,属于石药集团目前发展重点之一。

  而在史立臣看来,此举可视为石药集团跨界后对主营业务的回归,“这是一种战略回归。发展大健康业务多多少少‘耽误’了制药企业的主营业务,几年不出新药,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随着医保目录扩容及国家食药监总局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后,制药企业将面临国际化竞争,外资药企产品在中国的上市审批速度会加快,国内药企如果产品继续老化,竞争力自然不足。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