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欣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营养改善条例》的修改、论证正在进行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6月30日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营养法规标准体系将更加健全,营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

  对话专家

  近年来我国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将营养融入所有健康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居于首位的实施战略就是完善营养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认为,国民营养状况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营养立法是基础,只有在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做好营养改善工作,切实落实营养改善措施。从20世纪80年代起,营养学家和社会人士就开始呼吁营养立法工作,但时至今日,我国的营养法规领域仍呈空白,因此积极推进我国的营养立法工作至关重要。

  新京报:国民营养计划提到推动营养立法和政策研究,进一步健全营养法规体系。近些年营养立法工作进展如何?

  杨月欣:2014年10月至今,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的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专家及法规标准委员会委员继续推进营养立法,先后组织召开了立法小组内部工作会、《营养改善条例》高层咨询会、专家编写会、征求专家领导意见,《营养改善条例》的修改、论证与完善持续进行中。

  与此同时,法规标准委员会委员和营养与健康所专家正在策划营养立法的宣传方案,并撰写《营养改善条例》相关研究报告、起草说明和法条释义等配套文件,宣传营养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争取引起共鸣,促进《营养改善条例》的早日颁布。

  新京报:近期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预包装食品“健康选择”标识使用规范》,对营养健康产业有什么积极意义?

  杨月欣:慢性病死亡在我国总死亡人数中的占比超过80%,且慢性病患者呈年轻化的趋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如高盐、高油、不当膳食和缺少锻炼等,是当前慢性病发生进展的主要因素。为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目标的实现,响应卫计委“三减三健”号召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我和我的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科学研究和市场监测,结合国际经验等,制定了《预包装食品“健康选择”标识使用规范》(试行),并于近日由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发布。这个“健康选择”标识是一个很简单直观图形,说明产品的油、盐、糖含量都比较低。该规范的制定,一方面指导消费者更轻松地理解食品的营养价值,并帮助其选择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鼓励食品制造商改良产品配方,降低食品加工过程中盐、脂肪和糖的使用量,为消费者创建一个低脂、低盐、低糖的膳食环境,从而起到预防和降低肥胖及其他饮食相关慢性病的作用。

  新京报:在普及营养知识方面,如何让科普信息常态化、精准地传播到目标人群?

  杨月欣: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一系列计划,将吃动平衡、膳食指南宣传作为重要任务,把全民营养周、学生营养日作为重要保障。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与交流,加强营养科普队伍建设,提高媒体人员的健康素养,发挥媒体在知识传播上的正向放大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伪科学的误导。

  学会也创新营养科普资源和信息传播形式,建立免费共享的国家营养知识传播平台,定向、精准地为不同人群提供科普信息。对营养专家也进行了传播技巧和方式的培训,以便能多生产大众喜闻乐见的科学传播内容。但科普队伍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每个单位、每个学术团体都把科普队伍建设当成一项重要的事对待,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让科普人员在人才培养、晋升职称、设立课题上获得政策支持。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