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资料图片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祭祖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这一天,既有怀着对亲人、先祖的思念,进行祭扫的习俗,又可以在踏青中享受春天乐趣,传承文化与调适身心,与自然亲近。


清明节,也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在出行的同时也别忘了防病养生。


预防慢病,少食发物 


清明前后,万物生发,百花争艳,多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养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忌食“发物”。中医所说的“发物”包括羊肉、狗肉、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等。


此时,由于天气变热,血管舒张,血压也慢慢回落,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适当调整用量,包括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等。


春捂别停,宁热勿冷


俗话说“春捂秋冻”,虽然已到清明节气,但此时气温还是忽冷忽热,晴雨不定,大家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助养阳气。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年轻女性,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三清”健康,养肝利胆


所谓“三清”是指清心、清肺气、清肝气。清明祭祖时,很多人睹物思人,易产生悲伤情绪,导致情志抑郁,阻滞气机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等疾病。因此,可通过踏青等活动愉悦身心、清净心气。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此时可选择菊花茶饮用,不仅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踏青登山,量力而行


清明节人们还会出去踏青,放风筝,放松身心。要注意的是,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平时没有坚持锻炼,特别是老年人,在登山过程中尤其要小心膝盖损伤,运动前最好热身10分钟以上,包括压腿、半蹲、弹跳等多种方式。


敏感人群,减少外出


如今正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季节。这个时候,空气中会飘浮大量花粉,有过敏史的朋友尽可能少到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有风的天气,更不宜长时间在户外停留;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随便去闻花草。外出时要佩戴口罩进行防护;还要准备必要的脱敏药物,一旦出现较重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关注疫情,预防疾病


外出游玩前,要密切关注旅游目的地的传染病疫情,并做好相应疾病的个人防护,尤其是勤洗手。如果旅行期间洗手困难,可用消毒湿纸巾和免洗洗手液清洁。


野外就餐,最好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品,打开包装后的食品应尽快吃完,不食用腐败变质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饮品,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陌生宠物,不要接触


在旅途中,喂食动物后应及时洗手。尽量不招惹流浪犬等陌生宠物,一旦被咬伤,应该及时到指定的狂犬疫苗接种门诊彻底清洗消毒伤口、接种疫苗、必要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尽量不要进入野禽栖息地,避免接触病死禽畜。在游览区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到农家乐游玩,远离禽畜屠宰现场。


新京报记者 王鹿 刘虹麟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