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城在家里二楼做体能训练。新京报记者王金淼 摄

这是一场特别的篮球单挑。张家城左手掂着篮球,紧盯着高出一个头的防守球员,从三分线外一个单手背后运球,虚晃向左跨步,转身后仰跳投篮,他右臂半截空荡荡的黑色衣袖随身体扬起摆动,球中了。

张家城是广东云浮高村镇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5月30日,他应邀去珠海观看一场篮球赛。比赛间隙,几位球员邀请他单挑。这段视频被现场观众传上网,经库里、利拉德、塔克、易建联等球星转发后,浏览量超过千万,引发了网友对“独臂篮球少年”的围观。

随之而来的媒体、球馆和网红公司打破了这家人平静的生活。张家城收到了球鞋、签名篮球,参观了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注册成为了广东省青少年运动员,他似乎离自己的篮球梦想“靠近了一点”。

但这一周里,密集的采访却让这个13岁的少年一度崩溃“哭了”。他每天上课和固定的练球时间被采访侵占,练球时也被打扰,有人甚至走到篮板下,凑近猛拍正和同学打球的他。

带上“独臂篮球少年”标签的视频和文章热度居高不下。但张家城更希望被称作“篮球少年”,“不喜欢‘独臂’那两个字”。

“我只想证明我跟别人没有不一样,我会努力地练篮球,生活中的事情都会去努力去做好。”

猝不及防走红

5月30日,张家城受邀去珠海一家球馆观看篮球赛。去年,他打球的视频曾在当地电视节目上播出,在当地篮球圈小有名气。

接触篮球的两年里,他在手机上看了不计其数的篮球赛视频,现场看球赛还是头一遭,热烈的气氛让他感觉很不一样,“很兴奋”。

球赛间隙,球员下场邀请他单挑几局。防守队员站在面前,块头比他大得多,他感觉有点紧张,“他们蛮厉害的。”

他失误了几个球,运球时掉球和投篮没进的情况都有。直到找到了运球的感觉,他的紧张心情才消失了,“不用怕他们”。

观众拍下了他表现最好的几个球传上网。43秒的视频里,他熟练地单手完成了多种胯下运球和背后运球叠加动作,突进上篮,最快能在5秒内得分。有球员跑过来拥抱了他,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赢了,“赢了当然开心”。

张家城在操场上打球。新京报记者王金淼 摄

他转了其中一段视频到自己的抖音和快手里,写道,“要更加的努力”。

5月31日,常和他打球的同班同学黄景昊,跑去他家找他一起练球,黄景昊说,“家城你好厉害哦,成网红了。”

在张家城看来,网红代表着有很多粉丝的意思,他嘴角上扬,“会有点开心”。

走在广东云浮的小镇街上,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提起张家城,大家总会接上一句,“篮球打得很好的那个男孩”,他走在路上,会收到陌生路人的一句“加油”“打球挺不错的”。

NBA球星库里在社交平台转发了张家城在珠海打球的视频,“这个孩子是谁?请帮我找到他!继续努力吧,别让任何人对你说不行。”

NBA球星塔克也在社交平台发声:“感谢这位中国少年的坚强,希望你能每天坚持训练,说不定会成为一位很好的运动员。”还给他抖音留言:给我你的码数,我送一双签名球鞋给你,希望你继续加油!

张北海却对儿子的走红感到有些猝不及防。平时沉寂的手机,从6月1日开始不停震动,大多是全国各地的媒体来电寻求采访,最多时一天能有四五十个电话,“接不过来”。

张家城一家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一波又一波媒体、球馆和网红公司找了过来。张北海在镇上开了一间石材店,除了石板和机器,狭窄的过道坐满了人。张北海没法出门工作,夫妻俩不善言辞,烧了一壶又一壶水,招待来访者,隔一会儿说一句,“喝茶,喝茶,天气太热了。”

张家城放学回到家,倒上一杯茶水,用粤语问爸妈什么情况。有人用普通话喊他,他微微点点头,没什么表情,右臂夹起篮球,左手端上茶杯,往二楼走。

路过的邻居们起初都好奇地站在门口路边瞧,问几句情况。一位邻居说,从没看到这么热闹的情况。“最多的一天中午过来吃饭的有两个包间,一间七八个人。”一位开餐馆的邻居说。

出名后的一周里,张家城和学校的篮球队友会在上课时间被安排一场“友谊赛”。“有时是语文课,有时是数学课。”一位同学记得,他问过张家城觉得采访烦不烦,他没说话。

“训练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学习没有以前那么集中注意力,会想着打球的事情。”张家城坦言。

几个跟拍的人直接闯进球场三分线内,紧跟着张家城拍摄。无人机飞在操场上空,课间的四层教学楼走廊站满了围观的同学。

张家城在操场投篮。新京报记者王金淼 摄

镜头一路跟拍,张家城走进教室,他走出教室;他走过小镇商铺,门口站着围观的居民;他步子越走越快,右臂袖子甩得飞快;他回到家顾不上摸摸趴在门口的狗狗,跑上二楼客厅准备关门练球。

往常父母和弟弟很少上去打搅,“一上去他就马上会停下来练球”,张北海说,但这次,带着摄像机的人跟着冲了上去。

“有天晚上他在房间里哭了。”张北海说,密集的采访让张家城一度情绪低落,张北海夫妻才发现,“他的心理压力这么大。”

“会有点枯燥,不会辛苦,就练、练”

张家城是在5岁时失去了右手臂。当时他刚在云浮市区上完幼儿园小班,到外婆家过暑假。外婆家在镇上开着一间榨油坊,榨油的机器一整天都开着,大人忙活的时间,他把右手伸进了机器里。

母亲谭妙玲记得,儿子几乎没有哭,大人在他面前流泪,他还小大人似的说,“不要哭,我的手会长出来的。”

将近一个月时间,张家城都住在医院,右手臂被包住。谭妙玲给他拿来笔和纸,等大家离开病房了,他才用左手拿笔画画,画完了就藏起来不给别人看。谭妙玲偷偷看到,他画了花、动画片里的动物。他之前就爱画画,也是画这些,只不过是用右手执笔。

5岁的张家城变得不爱说话,谭妙玲只能待在家里多陪陪他。他不适应用左手吃饭,五个手指握住勺柄才能舀起来。谭妙玲说,“一般事都让他自己学,我们不怎么帮他,迟早他都要习惯的。你不可能一天到晚跟着他,他会长大,他会出去。”

对张家城而言,出意外时他还太小,他在记忆的开始就失去了右手。夏天都穿着长袖,他接受了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右手成了这一家人都不会谈及的话题。

五年级时,张家城和来自各个村小的同学到高村镇中学读书。新同学会好奇,他们直接问,“你的右手怎么了?”张家城总沉默,很久不发一语。有同学看他背书包吃力,会上前帮他拉一把,他都会马上走开,自己慢慢背上,他几乎从不向别人求助。

几乎所有的任课老师见到这个内向的“独臂少年”,都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照顾。体育老师刘炳兰回想,当时的“特殊照顾”似乎反而适得其反。

在五年级的体育课上,同学们跳绳时,刘炳兰考虑他做不了,主动说让他可以在旁边先观察一下,以后做一些腿部练习,“他站在边上低着头,不吭声,可能会有点自卑,别人都能做,他做不了。”

两年前的暑假,张家城第一次接触篮球,是在镇上一场公益篮球培训上。他和黄景昊等几个同学都报了名,才回家告诉了母亲谭妙玲。

暑假培训前,谭妙玲给组织培训的政府部门和教练都打了电话,担心儿子能不能打篮球,“如果去培训时才发现不能打,被教练喊回家,这样更受伤害。”说明儿子右手的情况后,“都说没问题,可以打篮球”。

当时的篮球教练潘伟琨调整了训练计划,由他带着张家城练。他把必须要双手完成的篮球动作都取消了,能用一只手完成的才保留下来。

2018年暑假,刚接触篮球时的张家城,教练在教他动作。受访者供图

谭妙玲起初还是不太放心,偷偷去学校看过几次。见他们练一会儿后几个伙伴会凑在一起玩,她才放心。有几天天气太热,她问要不要今天不去练球,张家城摇头。

潘伟琨记得刚见到张家城时,20多个同学跑完步回到球场,五年级的他站在最边上,“眼神怯怯的,也不讲话,挺胆小和内向的”。

一开始练的是球感,单手抛一下球,接住,单手拿着球绕一下腿,再学一下投篮。球一抛上去,“它走哪里我都不知道,很难把它控制好。”张家城回忆,他抛出的每个球掉下来,几乎都会跑远,他得全场跑来跑去捡球。有时捡得烦躁了,他太阳下呆站着过了几秒,不想去捡球,看着一旁的同学在练习下一个项目。

“你不练,你就会更差,别人就会看不起你。只要练就不用害怕被人看不起。”张家城告诉记者,当时他对篮球还没有这么热爱,他只是在重复做那些做不好的动作。

十几天的训练结束,谭妙玲给儿子买了个二三十元的篮球。张家城很开心,晚上都要抱着篮球睡觉,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摸篮球。

在之后的一年里,他一直在练运球、投球。和同学打比赛间隙,他会在两个球场中间的位置,来回练习运球的几套动作,除了喝水,几乎没有离开过篮球。班主任黄柳红记得,放学后同学们练完球休息了,他一个人还在篮板下练球,“他很刻苦”。

球场上运球要能过人成功,控球得稳,运球速度得快。潘伟琨说,对于只用单手运球的张家城,速度得练到是其他球员的两倍,才可能实现差不多的效果。

缺失的右手臂给他带来了诸多不便,投篮时,翻飞的半截袖子甚至会把球打偏方向。他的左手手指因练得太猛,时常会磨损出血,结成一个个厚茧。“会有点枯燥,不会辛苦,就练,练。”张家城说。

刘炳兰再次在体育课上遇到张家城时,他上七年级了,变得开朗多了。她组织同学们做俯卧撑,正考虑要不要让他在一旁学习,他主动提出,他能够用单手完成俯卧撑。“他做得很标准,一看动作肯定有认真练过。”刘炳兰说,“他的心态是比较好了,不会去在意这些东西。”

夏日周末的下午,张家城几乎总是到球场最早的一个。他在家练球到2点就会出门,到太阳炙烤着的球场上,他把保温杯和毛巾放在一旁,球场开始响起“砰砰砰”声。

抱着篮球的同学陆续加入,转球分队时,大家都想跟他一队,他在队伍里打控卫,“家城太强了,他速度快,拦的时候我们不小心都会动作过大摔倒,做队友就不用去拦截他。”

有时候,学校的男老师也会换上球服,加入他们。张家城踏着夕阳到家时,难掩兴奋地告诉爸爸,“本来打完了,老师来喊我们打球,和他们打到这么晚。”

“和比我厉害的人打才能进步。”他说。

“这个球就是他的命”

“砰、砰、砰”,篮球拍在地板上的声音传下来。

往常,这个声音在中午和晚间都会持续一两个小时,张家城在家里二楼的客厅里做运球和体能训练。

张家城在家里二楼的客厅里做运球和体能训练,满脸是汗。新京报记者王金淼 摄

“他练球时都要锁门,只有一起打球的几个朋友可以进去,他说我们看着他,他不知道怎么学动作。”母亲谭妙玲解释。

“他很爱练球,这个球就是他的命,一天没有练球都不行。”谭妙玲说,只要儿子自己决定去做的事情,他都会用心去学。有时带着他去亲戚家做客,他都急着要回来练球。

去年春天开始,因为镇上的两个球场常常没位置,张家城的同学就骑车载着他去3公里远的老家村里篮球场,在家时他就在客厅练球。

家里二楼的客厅并不是一个练篮球的好场地。客厅不大,靠墙的两排木质沙发隔出一米多宽的走道,墙上挂着电视,角落摆着冰箱和风扇。

起初篮球满房间飞,“水桶、垃圾桶烂了好几个”。父母有些反对,总念叨,“你这样邻居要投诉你的,别把电视冰箱也砸了。”

楼板传来的砰砰声,几乎从未间断过一天。谭妙玲给他买了第一双球鞋,花了五六百,叮嘱他,“这么贵的鞋,你一定要穿到过年。”过几个月,那双鞋磨破得不成样子,他没敢和爸妈提,“我们看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爸就说省吃俭用也给你再买一双。”

到六年级的暑假,张家城的篮球不再满屋乱飞。他能在左手发球后,迅速到达球落地弹起的位置,接住球运往下一个点位。

要控住球,他得首先把左手的手臂力量练起来。他上网搜索训练的视频,照着练单手的俯卧撑和平板支撑,手机开着秒表搁在地上,大滴的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地板上,形成一小滩水渍,橙色的长袖T恤被汗湿成深棕色,黏在身上。

张家城在家里做单手平板支撑。新京报记者王金淼 摄

他跳起身,一把捞过搭在沙发上的毛巾,从额头上下左右来回擦到脖颈,然后靠墙半蹲开始练习腿部力量。

休息时,他也会刷刷手机。他不自觉地会在搜索栏打出“库里”,词条关联出“寻找独臂篮球少年”,他眉头皱了皱,退出来又去库里微博,看了几眼下面的评论,才又退出来点开视频平台刷起来,平台推送的都是与篮球相关的短视频。

他把手机放在窗台立着,拍下自己练球、打球的视频。晚上练完球他会剪辑一下,看到做得不够标准的动作细节,会继续做一遍,再配上一句“篮球不是练一天两天就可以变强的”、“初心不变,努力训练”等文字,传到视频平台。这些话大多是他从网上看到记下,用以鼓励自己,他也时常说给黄景昊鼓励他练球。

他在快手、抖音两个短视频平台上有了近100万粉丝。一开始收到的评论都是鼓励的话,他“会有点开心,认识的人更多了”。慢慢他视频下的评论里也常有“独臂”“一只手也能打球?”之类的语句。“不喜欢‘独臂’那两个字。”他直言,“继续努力,让他们更加看得起自己。”

篮球梦想

张家城接触篮球的这两年,身边人感受到,“他改变非常大”。

上学期,他主动举手竞选班长,也当了体育委员。这是他第一次担任班干部。班主任黄柳红老师说,“我从来不觉得他胆小,他比以前更自信了,与同学们的相处也更好,很多同学看他打篮球,都很佩服,他号召力也会增强。”

“他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了,眼神很自信,可以打败全世界的那个眼神。”潘伟琨教练看到张家城的视频时,他翻出了两年前的照片,“现在晒黑了,变瘦了,壮实了,能感觉到他对篮球的热爱。”

张家城有了一群因球结缘的好朋友,“有不开心的事情,打球打着打着就开心了”。他们会互相切磋球技。他会主动向投篮好的同学请教,在视频刷到“飘逸”的运球技巧时,他会马上拿起篮球练起来,等第二天去球场和球友实战时,会展示给他们看。

张家城和小伙伴一起打球。新京报记者王金淼 摄

“据我观察,同学们就是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可能这样子,也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体育老师刘炳兰说。周末和张家城打篮球的老师也说,“我们都得全力防守他,经常还防不住,和他对抗时,他左手能把我们大个子推开。”

张家城出名后,有邻居会调侃,“可以让家城赚钱了。”“他这么小的年纪不是赚钱的时候,”张北海回道,“他好好读书就行了,喜欢打球就打球了。”

父母对张家城最常说的,便是“你首先不要学坏,学习成绩我们不会期望很高,只要一步步来。”谭妙玲说,“去年他成绩进步了,还可以了,我们都比较满意。”

6月4日,张家城完成2020年广东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云浮市中心体校也邀请他参加系统训练。黄柳红说,“我们和家长都有在帮他分析,他上体校接受正规的体育培训,可能对他比较好,这也是他的爱好。”

体育老师刘炳兰有不同的建议,“如果去普通高中的话,可能篮球提高会很慢,但兴趣一直在,如果走职业化的道路,不一定能走下去。先把学习学好,以后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她强调,毕竟他才是个13岁的少年,未来的事情没有人说得准,“先把这些东西暂时忘掉,做一个高村中学的普通的学生”。

潘伟琨教练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单手打正式比赛会吃亏很多。“你防守时,他们专门进攻你没手的地方;你跳起来接球,单手也很难接到,差别很大。”而当前提供给残疾运动员的篮球赛项目,只有轮椅篮球和聋人篮球,这两项张家城并不适合。

张家城尚未想清楚要怎么选择。但他的生活似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见到了自己的篮球偶像易建联,在广东宏远队体验了一把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训练,还与宏远新锐徐杰现场“一对一单挑”。他感觉离自己“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梦想“更靠近了一点”。

但他尚未参加过任何专业比赛。他觉得自己“水平蛮菜的,训练强度也不够,会想到自己要更加地努力才行。”他希望能和自己的另一位偶像,NBA球星欧文一样,控球练得更好,走出云浮,“可以跟更厉害的人打更多的比赛”。

张家城也希望生活回归平静,没有媒体采访,没有人跟拍,他能自在地和小伙伴练球,球场外的观众偶尔会给他们几声欢呼。周末的时候买点凉粉回家,煮给同学吃。

有时,他会刷出其他独臂篮球爱好者的视频。他会看看他们打得怎么样,点赞道,“有些蛮厉害的。”他在评论里写,“加油,一起努力。


文 | 新京报记者 肖薇薇

编辑 | 胡杰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