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有这么一句话:你应该特别简单能把自己做成什么事统统描述清楚,如果描述不清楚,证明就是你自己没想清楚。在青年志青年志首席联结官CCO王许非的眼里,这恰恰相反,“你能一句话说出我的团队做的是什么,那就证明我们做的事烂大街了。”

  2017年11月26日,在“青年日”的活动现场,正进行着一场脱口秀。青年志的创始人Zafka把一头长发整齐的扎上去,精致的西装配牛仔裤。”他是非常优秀的storyteller。“声音磁性、语速飞快、全程脱稿,甚至,每一个表情和手势都带着极强的感召力,年轻的热血在他和观众间涌动。

  台下,几百人的场地座无虚席。长达四个小时的演讲环节,没有座位的人,全程站着听完。

  事实上,你很难相信这是一间成立十年的咨询公司举办的一场年度活动。既没有“四大”严肃压抑的影子,也毫无“十年”的痕迹。“我们还把自己当作一个创业公司。”王许非说。

  “研究年轻人”这门生意

  虽然做的是传统的咨询生意,青年志为B端品牌、广告主服务,提供专项的研究报告,收取费用。但是,“我们这么多年都在按照自己的喜好做研究,挺任性的。”

  在王许非看来,“传统的咨询公司其实做得没有那么传统。”这个行业有着需要非常严格地行业标准,行业竞争也非常激烈,现在很多公司甚至在靠尽力压缩成本挣钱。在青年志,研究人员最多只能同时管两个项目,但传统的咨询公司里,他可能同时带七个项目。

  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在咨询项目中需要的研究对象,有些公司会选择从专业的代理公司来找,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行规。但是,“有些代理公司,会夹杂着靠参加访问为生的人。”今天你需要做汽车调研,他说他是喜欢汽车的人,下次他还会配合喜欢耳机,质量很难把控。

  在青年志有个部门,七八个同事专门负责找人。需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理解,去找到真正的受访者。“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就是在寻找对的人,包括得甄别他是不是在说谎。”

  “当你研究比较专注的时候,你就真的可以扎下去了。”青年志专门研究年轻人,却也从来没把自己当做一个青年文化的研究者,“我们就是泡在这件事里面”。公司成立十年,和这些有意思的年轻人、文化领袖、创新者们保持非常好的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关系。

  联结年轻人,基于这个联结,通过团队的专业能力产生关于文化趋势、营销的变化和商业创新的报告,把这些认知对接给品牌、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或者帮他们“与年轻人共创”,这是青年志的商业模式。

  拥有高粘度的客户意味着稳定的现金流和可以坚持的个性,青年志尚未接受过投资。

  专业年轻

  青年志的公司文化是年轻、好奇、有创业精神,所以我们不以年轻人的专业作为门槛,抱着开放多元的心态,也常常会吸引一些看似奇特的人。

  比如在美国从事新风能行业的Veronica在她28岁的时候毅然选择加入青年志,2年半的时间里,人类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她的生活,成为她思考、观察与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她说,“人和风一样,本质上都是随性而流动的,研究就是我应对流动、拥抱开放多元的方式。”

  “我们招来的人,仔细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你可能并不觉得他像个研究员。”王许非表示。青年志对于研究员的要求,也“特别”、“苛刻”:首先要有不可抑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看不明白的就想要去琢磨一下”,对于年轻人文化有广泛且一定深度的浸泡,“爱玩爱聊心态开放”。协调管理的组织力、严谨活泼的写作力、扎实深度的学术力、有的放矢的想象力也缺一不可。

  他们的工作方法也全都围绕着青年文化:用开放式的研究方法追踪与捕获年轻人文化不同领域的最新变化;对于文化信号进行精准的解读分析,并初步形成有想象力的洞察;组织青年文化追踪的社群网络,以及线上线下的相关的研究与社群活动。即对应着青年志提供的三个业务:趋势洞察、品牌策略和蘑菇星球。

  最近,Veronica对一个关于洗护发行业的研究感触颇深,探讨头发和身体管理、生活管理以及自我表达的关系。

  在研究的过程中,她和爱跳街舞、玩cosplay的90后大学生,和互联网、新媒体任职的新职业女性,和爱范儿、有新育儿理念的年轻妈妈聊天,听她们讲自己的生活。

  Veronica走近这些看似天差地别的人们,去到她们的家里、学校、公司里,去了解她们的故事和经历之后,发现她们其实有着类似的向往和焦虑,但是作为个体,她们对于意义的诠释却极为独特,每个人的自我表达都很不一样,每个人的解决方法都不尽相同,特别好玩。

  好多人都觉得今天的年轻人不靠谱,但是她却遇到了好几个家世很好、又很漂亮的女孩子,经常加班到凌晨2-3点,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全情投入,不计回报。

  这或许是这个年代某种意义上的平等,研究结果是:城市化、互联网化、全球化、个体化,这些东西同时到来了。今天的年轻人从全球获取认知;同时也在城市化,没有过去那种强烈的亲情关系的束缚;互联网化,也是个人赋能、个人赋权的极致体现。

  今天的年轻人是从来没有过的对个体赋权的一代,他们从自己的主观意识上,特别愿意讨论个体的问题,他们从自己的能量释放上,特别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这背后的原因不是年龄,而是个体化。

  “但是个体是不是意味着孤独呢?不是的。”王许非自问自答。互联网一边帮助你赋权,另外一方面帮助你联结,但是这种联结是超越血缘、超越地域,甚至是超越时间的联结。以前的联结靠什么?靠同窗、同姓,靠我们是老乡,靠我们是一个公司的。今天为什么同事关系比较冷漠?一方面,大家一起工作,我总换;另外一方面,“我的朋友在我手机上,在我各个社群里,我弹幕之交。”

  不能不承认,今天,年轻人在方方面面塑造着整个社会的流行文化,而不止是青年文化。

  联结年轻

  “年轻人特别有意思,他们就像蘑菇一样。”下场雨,突然就长出来了,还长那么快,虽然不是参天大树,但是真的很有生命力。而且蘑菇千奇百怪,有的蘑菇五颜六色的,有的吃了能嗨,有的吃了会死,有的吃了很养生……

  “这就是年轻人的状态,他们很多元、很蓬勃,很不一样,但是他们彼此都认同,知道彼此是蘑菇。”王许非笑着说。

  2013年,青年志刚开始做蘑菇青年趴的时候,群体很小,但是凝聚力很强。“那个时候青年文化是需要彼此肯定的,大家要聚在一起要彼此支持一起,要反思,要庆祝。”当时的青年文化,还是处在整个社会的边缘。

  但四年之后的今天,“你如果不了解青年文化,你就落伍了。接下来,你就要被世界淘汰。”整个环境鼓励他们去创业、去创新。这些年轻人中大部分,很任性地去做一些自己觉得对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去做。

  投资圈对于年轻人有个更加直接的共识——年轻即未来。当他们作为新商业的创造者,有些基金特别愿意投年轻人,甚至给出这样的解释——“其实我看不明白,但我觉得年轻人是这么想的,我愿意去做一个尝试。”他们在帮助年轻人去做更好的自我探索。

  这句话用青年志的方式说出来,“年轻人是这时代的原住民。”他对于这个时代新作品的接受、兼容和运用,大大超越了老一辈。“老一辈就算比他们聪明,总不能比他敏感吧?你理解得比他们透彻,你有资源,但你敢放弃吗?”

  青年志的蘑菇星球就是这样一个聚集着最具创造力的青年文化领袖的组织。在最近一期线下沙龙分享活动中,他们做了一个名为“共享空间的另一种可能”的话题。“每个人谈到空间首先想到的是你的居住空间,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房子买不起,租的房间也非常的狭窄,所以应该补充更多的公共空间。”ELSEWHERE的创始人表示。

  这是一个可以预订与共享私人专属空间的APP。在北京、上海,存在大量的优质的空间,但他们只属于少数人,并且信息不透明,价格不合理,空间利用率低。ELSEWHERE 将这些空间挖掘出来,通过这个平台,你可能会使用到隐藏在大庙里的艺术家工作室/民国建筑改造的生活馆/嵌入在四合院里的茶室/三里屯机电院的建筑工作室……你可以用于私人工作、交友聚会、活动体验等。

  范阳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在快速推进,城市会越来越拥挤,所有的消费和体验都越来越模式化、同质化。以咖啡厅和酒店为代表的城市“第三空间”,已不能够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

  这只是蘑菇青年的其中一瞥。蘑菇星系里每月推送的月刊线上杂志《蘑菇星报》,还有年轻品牌创始人们小聚的蘑菇头坐庄,他们是品牌的创造者,也是年轻文化的先锋。

  就像zafka在演讲中说的,“这个时代是个大平原,你往哪边看都觉得是平的,你也不知道草里面是羊群还是狼群。”这个时候,品牌也好、商业也好,你和年轻人不是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垂直式的,你们俩是同时站在这个时代里,同时在做着创新。你的好处是你有品牌的好处,资源大,有好多钱,但年轻人的好处是,我真的比你灵活得多,我真的是这个草原里生活的,我是本地人。

  只有对未来有判断,站在未来看当下,才能看得清楚。所以,跟年轻人站在一起,才可能知道未来该怎么做。青年志就开放了这个平台,与年轻人做同行者,共同面对当下,共担未来。

  记者 | 马芊

  编辑 | 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