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市场不理性,大部分创业公司将会消失。”7月11日,在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夏季峰会上,中国创客导师、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汪潮涌在发表“AI创业,落地为王”的主题演讲时,表达了他对AI行业的观察。

  在他看来,单纯靠技术和算法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技术和算法都难以成为AI产业的核心壁垒,AI创业公司唯一的道路是成为伟大的AI产品公司。

  金句速览:

  互联网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连接问题,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效率和成本的问题。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提高各行各业的效率,降低成本。

  2018年是芯片落地最密集的一年。目前AI芯片市场不理性,大部分创业公司将会消失。

  技术层是基础,但不能成为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做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单点通用技术,只能提供技术服务、卖模型、卖算法,难以持续且商业化程度不足,无法做成很大的公司。

  B端客户对价格承受能力高,关注“人”的成本降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建议从To B起步,做好供应链、产品及市场推广三件事。在大部分行业,人工智能的To C模式尚不成熟。C端客户对价格敏感、期待高,现阶段需求较难满足。

  技术和算法都难以成为AI产业的核心壁垒,AI创业公司唯一的道路是成为伟大的AI产品公司。AI创业,要以技术为基础,用户需求为导向,落地场景为核心。AI创业,落地为王。

  以下是汪潮涌演讲实录,经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整理:

  今天,“寻找中国创客”的16位导师中除了戴总外还有两位来到现场,一位是阎焱导师,另一位是我。我认为主办方这样安排大有深意,我们两人都有着超过30年的金融投资经历和超过20年的互联网投资经历。

  我想跟大家分享两点:一、在中国做创投,如何能顺利从过去20年的互联网投资过渡到人工智能投资的阶段;二、在人工智能的新阶段存在什么样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应该如何把握这些机会,让自己的公司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互联网解决“连接”

  人工智能解决“效率”

  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伟大互联网公司的诞生都是把握了历史变迁的关键节点。

  中国的互联网在过去20年里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其中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以模式创新为主,把握住了中国将近10亿互联网用户的流量红利。同时,针对文化和本土化形成的用户痛点,诞生了和硅谷互联网巨头不同的商业模式,成就了BAT这样一批互联网巨头公司。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获客能力、地推能力、解决用户痛点的能力。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共同点是解决了连接的问题。

  具体来说,阿里解决的是人和商品的连接,腾讯解决的是人和人的连接,百度解决的是人和信息的连接,滴滴解决的是人和车的连接,美团解决的是人和吃喝、餐厅的连接,今日头条解决的是人和资讯、兴趣话题的连接。

  它们出现的时间都很类似。

  BAT出现在1998-2000年,也就是我和阎焱等最早一批投资人在国内找项目的时期。我们这批人很幸运地投到百度、搜狐等一批互联网公司。

  TMD以及小米的成立时间集中在2010-2012年。小米刚刚在香港上市,它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LoT的综合体,是一个新物种。

  互联网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连接,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效率和成本的问题。比如,滴滴解决人和车的连接,使得打车更容易,但是并没有把打车的成本降下来,因为滴滴的快车、专车还是需要有人驾驶,需要成本。

  而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延伸了人、赋能了人,它解决的是供需关系不平衡,能够提高各行各业的效率,降低成本。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只有靠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为什么20年前、10年前没出现,而是在最近5年才出现?这不是偶然的。人工智能的出现需要有大数据的支持,需要有更先进的算法和更强大的算力。

  AI应用层面的创业机会和落地之痛并存

  在AI的产业链上,我们把投资机会、参与者、技术提供方分为三类:

  一是基础层,主要包括芯片、大数据和云计算,其中的巨头包括:英特尔、英伟达、高通、亚马逊以及国内的BAT。

  人工智能时代,在硅谷最先冒出来的价值成长之星是英伟达。2015年至今英伟达的股票增值超过10倍。英特尔在算力上也不断增长,布局了很多能在算力上提升价值的公司。

  国内的三巨头中,百度率先提出“All in AI”。百度拥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的AI研究院,阿里、腾讯同样在AI方面布局深厚,例如腾讯在“AI+健康”方面,比其他巨头走得更远。

  二是中间层,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和机器学习,还包括生物识别中的虹膜、指纹等。

  这些技术在国内存在的时间并不短,但到近几年才有真正的应用场景和落地的机会。国内的公司除了百度外,科大讯飞、商汤、旷视、云天励飞等是一批重要的参与者。

  最后一层是应用层,这是金字塔最底部、最宽最厚的一层,也是大部分创业者的机遇。但是,在应用层,AI如何与金融、安防、教育、工业、医疗、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对接,这里面有商业化落地之痛,包括如何变现、如何寻找自己的客户、如何推出C端产品。

  AI芯片市场不理性

  大部分创业公司将消失

  目前,基础层市场非常热,融资最多、规模最大。已经拿到VC和PE投资的独角兽公司超过13家,商汤科技C+轮融资6.2亿美金,公司估值超过45亿美金,成为现在市场上估值最高的一家AI公司。

  2017年,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投资超过1500亿人民币,还不包括一些大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这比互联网在中国前10年拿到创投金额的总额还高。

  中美贸易战和中兴事件,再次敲响了应该重视芯片行业发展的警钟。中国每年花3000多亿美金进口各类芯片,消耗全球三分之一的芯片,但自给率不到10%。所以对芯片的投资是重中之重,AI芯片的投资更是引领未来的方向。

  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在高端AI芯片尤其是云端AI芯片领域几乎没有机会,这是英伟达、英特尔、高通、ARM等市场巨头的天下。国内的机会在终端AI芯片,例如华为麒麟970是最早将AI处理单元引入到终端产品的芯片。

  2018年是芯片落地最密集的一年,其中最大的落地场景是安防芯片,但是只有规模化的出货量才能抵扣高昂的流片和研发费用。自动驾驶的芯片尚未量产,这类芯片要求的技术和成本很高。其他特定领域的AI芯片,总体下游需求不足,供大于求。

  因此,目前AI芯片市场不理性,大部分创业公司将会消失。

  技术和算法不是AI产业的核心壁垒

  需要强调的是 ,技术层是基础,但不能成为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做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单点通用技术,只能提供技术服务、卖模型、卖算法等,难以持续且商业化程度不足,无法做成很大的公司。

  有些早期的技术服务商在技术红利期获得融资后,快速扎根行业,形成算法——硬件——芯片三点一线的整体解决方案。但这个红利期很短,目前,单纯靠技术和算法的红利期已经过去。

  在AI的应用层,存在着一个矛盾:应用、商业化程度越高,对技术的要求越容易,而技术越难的,应用、商业化程度越低。

  那么,新成立的AI公司如何落地?

  首先,行业壁垒是人工智能创业最大的护城河。要抓住行业里最大的客户,通过强大的行业壁垒,不断磨合、提升自己的产品。例如人脸识别在安防领域应用最大的获益者是海康威视,只因其强大的行业壁垒。

  其次,要打全栈组合拳,而不止是做技术服务商。随着技术门槛降低,离用户需求最近的产品经理和行业专家将成为团队的主导,两者的结合可以形成产品经理和技术专家为主导的产品级公司。

  第三,是要遵循发展规律,想清楚是To B还是To C。

  B端客户对价格承受能力高,关注“人”的成本降低。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建议从To B起步,做好供应链、产品及市场推广三件事。

  在大部分行业,人工智能的To C模式尚不成熟。C端客户对价格敏感、期待高,现阶段需求较难满足。目前C端出货量大的智能机器人产品仅有4类:扫地机器人、无人机、STEAM教育类、智能音箱。

  最后,我认为新成立的AI创业公司应该致力于成为一家伟大的AI产品公司。

  AI产业一般按照“点线面体”四个阶段发展,“点”是基础技术,通过团队和人才驱动技术发展;“线”是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和场景驱动;“面”指AI产品化,通过产品运营和数据运营驱动;“体”是最成熟的发展阶段,即通过产业化和效率形成像亚马逊那样的协同网络生态。

  技术和算法都难以成为AI产业的核心壁垒,AI创业公司唯一的道路是成为伟大的AI产品公司。AI创业,要以技术为基础,用户需求为导向,落地场景为核心。AI创业,落地为王。

  记者 / 张姝欣

  编辑 / 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