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寻找中国创客第四季夏季峰会的“破局医疗AI的商业化困境”论坛上,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天亿投资创始人、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俞熔,春雨医生CTO曾柏毅,智云健康CEO匡明,安翰医疗联合创始人郇丹丹,推想科技副总裁曹原共6位嘉宾,就医疗AI的现状、细分服务领域、商业化落地方向及该领域的投资趋势展开了讨论。

  俞熔对AI医疗充满信心,他认为在这么多AI场景中,医疗AI商业化变现的成功概率很大,甚至走在自动驾驶等场景的前面。曹原表示,对AI技术来说,在医院落地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曾柏毅结合春雨医生的运营经验称,AI

  以下是此次论坛的实录,经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精编整理:

  AI医疗可以大展拳脚,谁来付费很关键

  刘缨:在座的嘉宾中有投资圈的、健康圈的、设备圈的以及软件运营平台,覆盖了医疗生态圈的各个节点。各位能否从自身出发,分析一下AI医疗市场的现状?

  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

  俞熔:我认为医疗AI喜忧参半。喜的一面是,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长期稀缺的,现在中国有几百万名医生,但大家一生病还是只想挂其中5%的专家号。

  AI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路径,把专家的智慧和能力标准化、智能化,以此提高效率。所以,未来能把医疗资源放大的模式都是有机会的。以肿瘤诊断为例,难度系数越大,AI发挥作用的价值也就越大。

  忧的一面在于,向谁收钱。个人认为这件事有破局的希望,目前在我们的体系内已经有收费场景,比如患者愿意付几十块钱买一份AI解读胃镜的报告。但目前看来,想找到医院收费场景的突破点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何打通医保、医院的闭环也需要时间。

  匡明:在我看来,医疗行业是AI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现在面临的困境是由于医疗行业的保守心态造成的,大家需要看到非常清晰的证据,才敢大量运用于临床实验。

  事实上,中国医疗资源非常稀缺,看起来有两三百万的医生,把缺乏治疗复杂疾病经验的社区医生和医学生剥离,还剩多少?目前除了AI,我并没有看到更好的、能在相对短时间内解决医患资源不匹配问题的方法。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度和诉求越来越强烈,C端付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AI在医疗领域机会很大。

  医疗AI核心价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刘缨:现在医疗的各个环节都在做自己的AI系统,影像类、医疗大数据、慢病管理甚至是设备端,都在结合AI,提高效率。通过各位的专业知识,能否介绍一下医疗AI可能存在哪些破局方法?我们在垂直细分领域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

  曾柏毅:春雨医生很早就开始用AI辅助线上业务的运营,AI在互联网医院的运营中,主要发挥几个作用:

  第一,在患者端,可以帮助其提升医患匹配的准确率和效率。由于各种原因的局限,患者难以选择医生。AI可以分析患者病情、现有医生的情况,给患者精准推荐医生,既提升患者的体验,也提高了付费率及系统运营效率,同时比起人工分诊,节省了大量成本。

  第二,在医生端, AI可以提升医生的服务态度、质量和效率。患者感受到的服务、流程至关重要,我们不是要通过AI替代医生,而是通过AI提升小医生的看病水平、效率,让能力更好的大医生提供新的供给,去做他更专业更擅长的事。

  第三,关于付费的问题,目前我们没有直接提供AI产品让用户付费,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从本质上来说,提升整个平台的效率就可以赚到钱。

  春雨医生CTO曾柏毅

  曹原:推想科技是从肺部影像科入手。每年关于影像检查(X线、CT、核磁共振等)方面的需求大概要增加30%,而影像科医生每年仅增长3%-4%。我们立足于供应方,赋能医生,让医生服务更多的患者。只有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场景打穿,之后才能不断探索更多临床场景。

  第一,我们做早筛;第二,除了肺部,我们会在其他高频率、有刚需,AI技术可以完成的疾病上发力。比如脑中风患者送到ICU后,医生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出病人是否需要开颅手术,传统的医疗方法是拍CT,长度、宽度、厚度除以二,估算出血量体积,现在利用AI进行精确测量,5秒钟内就能做出判断,获得黄金抢救时间。

  推想科技副总裁曹原

  郇丹丹:安翰医疗做胶囊胃镜机器人,解决传统胃镜的舒适度问题,实现普及化应用。其次,在消化胃镜领域只有2.6万名医生,即使每年满负荷工作,也只能完成2200万的检查。现在通过胶囊机器人进行智能化图像采集,一个用户能实时产生各个角度的3000多张影像,然后借助AI辅助机器人诊断病灶,医生从筛查上万多张图片变成在线诊断几十张病灶图片,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解决了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图片还会上传至云端,为后期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诊,也降低了成本。

  商业化场景需重心前移,从治疗到预防

  刘缨:现在有很多AI项目,同质化非常严重,如何判断和挑选这些项目及其商业模式?

  俞熔:如果把AI上升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的维度,大家都有压力。而在筛查领域,客户的期待值没那么高,只要求先找到问题隐患即可。目前很多人都有亚健康趋势,大家希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进行检查预防,做好这一步,接下来的商业化的场景会更多。最近我们在探索用磁共振影像看脑容器变化,希望能在老年痴呆前期预防。

  如果要看项目,我们不看一上来就特别高大上的,还是看商业化场景。我刚说的预防领域,特别是慢性病,包括糖尿病、消化道等,还有儿科当中的儿童保健等,未来在预防端、筛查、风险评估方面,AI大有可为,在此场景下会有很多好项目和好机会。

  天亿投资创始人、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俞熔

  曾柏毅:考虑商业化其实就是在考虑谁是付费方。在医疗领域中,医院付费比较难,用户付费的可能性大一些,也可以考虑药企付费和保险公司付费。

  匡明:C端付费是互联网常见的付费方式,在医疗上并非完全如此。医疗付费非常重要,药企每年会投几十亿美金做大量的临床研究。有数据挖掘、AI分析的加持,我们可以拿到直接收入。

  智云健康CEO匡明

  郇丹丹:这是重心前移的过程,把后期治疗前移到前期健康管理中,其中有大量机会。

  刘缨:我做了将近10年的投资,在医疗领域就有7、8年。开始看AI后,有一次跟卫计委领导聊天时谈到,以前国家不太重视卫生领域,这几年加大了投资。为了进一步减小医保支出压力,一定要把投资往前投,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筛查,通过AI进行防治,非常看好。

  医院落地是检验AI技术的唯一标准

  刘缨:尽管医疗AI仍面临困境,但真正为医疗机构进行服务,体现出价值的项目依旧可以活的很好。在这其中,AI技术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郇丹丹:在医疗这个细分领域,AI被用来解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就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壁垒,并通过技术集成来打通上下游核心产业链。以安翰医疗为例,我们自主设计芯片、研发了AI分析的软件和传感器的硬件等,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垂直领域的集成。

  安翰医疗联合创始人郇丹丹

  曹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AI技术来说,在医院落地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看它如何与临床、医生的实际操作和使用进行结合。很欣喜的看到,大家都在传达一个理念,相比技术最重要的是落地,是对应用场景的探索,否则一切技术都是白搭。

  记者 / 万珮

  编辑 / 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