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九天就要立冬,但求职者们似乎提前感知到了寒意。


最近,有爆料者在脉脉上留言称,阿里已全面缩减headcount(职员数),引发大家对求职形势的关注。虽然阿里已经辟谣,但随后京东、华为也都相继被曝“缩招”。


在对华为缩招传闻的讨论中,有分析说,以应届生和内部流动代替外部招聘的方式,或是因为要解决用人成本高企的问题。也有人表示,这均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减少招聘?会率先缩减哪些职位?即便“寒冬”来临,又有哪些职位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创企或大厂的“缩招”迹象,我们与6位创业者聊了聊。


如果你最近恰巧在求职,也欢迎你来留言聊聊境遇。冬意渐浓,小酒馆,有酒有友,有故事。


上啥班CEO霍祥:缩招同时把非核心业务外包


我们是做招聘的,对于大公司的缩招传闻,自然关注得比较早。


成本问题、业务的战略选择、企业转型等,都会是企业缩招的原因。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人力成本都占开支很大的一部分,缩招肯定能积极地降低公司的成本,但是对于业务的影响就要看公司岗位的具体职责。


首先缩招的肯定是那些不能对公司产生直接效益的,或者是砍掉对原有业务不会有太大影响的职位。我认为基础岗位人群是不容易被考虑到裁员里面的,像销售、导购、客服、快递、外卖等等,这些需求量特别大、流动性特别大。现在这个人群招人还很难,缩减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但是他们会做一定的淘汰。


具体到我们公司,在一些不能产生直接效益的岗位上,要先放一放。文职类的工作,包括猎头、销售都已经不再扩招了,我们其他岗位基本上也会保持稳定,甚至有些岗位会裁员。但对于实习生,我们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面,比如说运营,还有技术上面其实还是放开的。


我们在缩招的同时,也会采取一些策略,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比如一些简单的文案设计、h5页面的制作等等,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在我们的员工工作并不饱和的情况下,也会适当增加原本不属于他们自己范畴的工作,当然这个要提前跟员工沟通。(记者 万珮)


某内容生产平台管理层:除非有人离职,不会招收新人


除了腾讯、阿里、华为,也听到一些其他大公司缩招的传闻,尤其是社招。主要因为社招用人成本比较高,不如校招从头培养的成本低。


我们公司最近除非有人离职,否则不会招收新人入职了。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会招实习生来做,也是出于成本考虑。还会通过外包的方式降低成本,比如会签约一些非全职作者,请他们供稿。


说到经济状况,其实对于大厂和独角兽,比对小创公司的影响要小。现在的经济状况下,人力和资金都是求稳,倾向于堆到头部企业。小创公司获取融资不如之前那么容易了,同时用人成本也不低,缩招或者不招也是出于经营状况的无奈。


缩招时,一些运营岗位会提前缩招,但是一些关键岗位和核心岗位是不会缩招的,甚至要多招收几个人,才以防有人辞职出现空缺的情况。


最近和一些实习生交流,他们也反映周围的同学找工作时,用人单位的门槛比往年要高一些,对实习的工作经历等了解得更详细,他们认为公司是想用校招的价格招到社招标准的人,公司更想找到入职就能直接工作的“成手”,而不是从零培养。在现在的用人市场大环境下,其实是竞争更激烈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记者 张姝欣)


宝动国际CEO曾令霖:行政法务等非业务性部门可能最先缩招


对头部企业缩减招聘的传闻,我也听说了。企业根据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用工数量,以调节人员成本开支,其实是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


我觉得这很正常,但原因有很多方面:业务增长出现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用工成本高企;业务板块变化,例如部分业务板块外迁国外,造成部分地区用工缩减;对未来业务发展持悲观态度,主动缩减人力成本等。


企业在缩招时,一般会采取的策略包括减少招聘会数量和减少招聘人员数量;提高招聘门槛;减少人力投放开支,尤其是猎头方面的投入;增加企业内部人员流通以达到人员复用;削减部门,调整业务结构分流现有人员。


缩招本身就意味着用工数量的减少,因此对公司的成本控制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减少招聘同时也意味着公司的人员流动性受到限制,容易出现结构老化,业务发展规模同样因为人力限制受到影响。


因为业务发展需求,我们公司一直在进行招聘,招聘的名额和方式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实习生的招聘也保持正常的招聘数量。


如果真的要采取缩招策略,首先被考虑的有可能是:行政、人力、法务、客服等非业务性部门。


(记者 闫丽娇)


升哲科技创始人兼CEO赵武阳:人员利用率高就不必考虑缩招


通常情况下,大环境不好时,也是企业进攻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往往是竞争对手最薄弱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能量,应该拼命往前冲。大家兜里没钱,我冲出去,等到大家都有钱时,要达到我的水平,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了。


我认为,所谓的缩招只是表面现象,它体现的是可能未来三到五年经济环境都不像前几年了。如果只是短期经济下行,我会拼命往前冲,但如果是长期,大家都会受影响。


对企业用人而言,实习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我能招到合适的人,就不会招实习生。


我是一位连续创业者,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创业了。我们公司发展了四五年,到现在也才150人。现在公司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是不可替代的。


正是因为以前多次创业,经历过困难时期,我们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现在要缩招或裁员不太可能,因为每个部门都很紧凑,人员利用率本来就很高。(记者 黎明)


猎头公司CGL合伙人肖玛峰:部分公司不再委托猎头改走普通招聘


一般来说,普通岗位是通过社招、校招等普通渠道招聘,但一些核心关键岗位,市面上又供应不多的,例如专业技术岗、较高层的岗位,通过猎头公司招聘。


我的感受是,随着互联网创业公司融资进程的减慢,有些公司也收缩了扩展进程,招人变得更为谨慎。但是关键岗位和中高层的岗位数量没有明显的缩减,最大的变化是,原来是招聘的速度优于质量,现在是质量优于速度,公司都倾向于多花点时间,多比较几个人。


虽然之前客户也会对我们提出要求,多推荐几位应聘者,但现在,从面试轮次和入职时间上,能够看出客户更倾向于花更长时间招合适的人。不是像以前,因为公司发展进程很快、岗位空缺多,急需人来补上。


另一个变化是,有独角兽公司明确表示,低于总监级别,又不是核心业务岗位的,停止委托猎头服务,改为走普通招聘渠道,这也是出于对成本控制的考虑。(记者 张姝欣)


千鸟互联创始人兼CEO刘闻波:需持续烧钱抢市场的企业会最“受伤”


一直以来,人力成本在公司的日常开支里都是占大头的。一些不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网企业,人力成本要占到企业支出的百分之七八十。


我的上一个创业项目有过几次裁员,所以我对这方面感受比较深刻。当一个公司没有持续的营收能力,一直处于烧钱状态时,一旦公司账面上的资金低于未来10个月的开销,就会非常危险。而如果你的融资情况比较恶劣,那就没有办法了,只能裁掉一些人来让公司活下去。


我们看过去10年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经济下行的时候,最受影响的都是那些需要持续烧钱来获得市场份额的企业,比如早期的团购、后来的打车、无人货架、便利店这些。如果你的业务不能给企业产生持续的收入,但又要烧掉大量的资金,那肯定要裁员。


创业公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定在那里动不了,但是BAT这种大型互联网公司有大量的人员会去做主业以外的创新型研究,去开扩一些新项目、新业务。从决策的层面,如果我是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节省成本,如果一定要进行人员的缩减,可能会先砍掉主营业务以外的这些新业务。


我肯定会优先去保证我的主营业务不受影响,在这个基础下才会有能力、财力和精力去支持创新型业务的发展。


现在的经济形势对于那些可以持续有收入,比如像我们这样To B的企业,影响不会有那么大。因为你的客户相对稳定,只要这个产业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主营业务又能持续地贡献收入,那我们就没必要进行裁员。


实际上,我们最近也调整了策略。过去,我们的策略是快速扩张,现在改成了“保守型扩张”。以前只要有毛利的生意,我们就会做,现在必须要求有净利才可以做。(记者 薛星星)


新京报记者 闫丽娇等 编辑 魏佳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