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用户押金和拖欠供应商货款等问题,ofo再次陷入生死危机。


经历了资本助推的疯狂扩张,如今共享单车行业坠落风口。ofo在危机中艰难维持生存,既没有新的融资进场,也没有巨头接盘。戴威选择死扛,他在内部信中说:“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


今年4月,摩拜被美团全资收购,ofo却选择了独立发展。如今,戴威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并对公司债务负责到底。


或许每一个有梦想的创业者都渴望能带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做大、做强、上市,但创业之路波谲云诡,充满变数。


对于创业者而言,独立发展、被并购还是上市,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选择。有人认为独立发展并上市才算创业成功,有人认为创业也是一笔投资,投资回报为正数即为成功;也有人认为即使创业破产清算,也不影响创始人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创业成功”?如何看待陷入困境的创业者死撑到底?如何看待上市和并购?本期小酒馆邀请了多位创投领域的人士,就这个话题聊了聊。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最好的爱是在合适的时机放手,让企业更快成长


摩拜被美团收购8个月之后,胡玮炜于昨天宣布辞去摩拜单车CEO一职,由刘禹接任。


她认为,最好的爱不是去捆绑在自己身上,而是在合适的时间放手让其更快地成长。mobike love不仅仅是因为love摩拜的酷,科技和创新,也不仅仅是爱摩拜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而是要拼尽全力让摩拜越来越好。


回顾过去,业界对共享单车从高调捧红到开始唱衰,摩拜也停止了激进的扩张,真正回到本质去思考问题。团队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修炼基本功,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对资产盘点,运营,维护的有效性。


过去8个月,摩拜大规模地削减了成本,也大大地提升了收入和订单数。接下去摩拜会进行更加彻底的“基本功”修炼,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上下同心。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不进步就会死亡。


关于摩拜,和共享单车的未来,没有最初团队认知的那么简单,也不像如今外界的很多评价那么悲观,一切才刚刚开始。20年后,即便有了无人驾驶,甚至没有了手机,自行车的共享出行仍然是被需要的,所以摩拜每个人至少要站在一个3-5年的周期上来看这件事情,长期有耐心,持续地把基本功做好,并且更好地融入到美团的大组织里去。


胡玮炜认为,出行行业的变革还仅仅是一个萌芽阶段,未来还大有可为,她也会在这个领域里面,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创业。


(根据胡玮炜内部信和公开发言整理)


博信基金总经理陈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是投资人应有的美德和职业能力


我不是创业者,所以只能一方面从投资人的角度,另一方面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我对于“创业成功”的定义。


从战略投资人的角度,我认为只要符合战略协同的要求,就可以认为被投项目的创业是成功的;从财务投资人的角度,衡量标准则是投资回报;从旁观者的角度,更多看到的是企业在舞台上的鲜花和掌声,而往往看不到创业者的辛酸和泪水,所以创业过程中的一些里程碑,常常会成为评价创业者是否阶段性成功的标志。


我认为不能仅仅通过是否上市来定义创业是否成功,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是注册制,只要财务信披规范合格,有投资者愿意买单,上市门槛还是比较低的。


企业上市应该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儿,很简单,看一下香港市场有多少每天零成交、市值在十个亿港币以下的壳企业,这距离所谓的创业成功应该有十万八千里。


至于创业项目被收购,对于投资人而言,只要对价足够丰厚,肯定支持并购。对于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创业者而言,更容易接受并购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实现财富自由的连续创业者而言,在选择是否接受并购时会考虑得更全方位更理性。


每一个项目都有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所以投资人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因此大家也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能够坦然接受出现问题的结果。


对于一些出现问题的项目,投资人该止损也需要止损,如果模式跑不通,总不能一路硬扛下去,损失只会更大,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是投资人应有的美德和职业能力。


如果被投项目破产清算,投资人的投入打水漂,这也没关系,因为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但投资人的心态也多多少少会有不同,如果赌博心态太重,就容易出现一夜暴富到一夜赤贫的情况,这类投资人往往也走不长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GP融不到资一样。


世纪空联CEO王天昊:胜者为王几乎是唯一的标准


并购有可能是结束,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主要看并购对于事业的发展方向、个人及团队遭受的影响、市场格局的变化等因素。并购和出售是两回事,谁并购谁,是否完全出售,差异性很大。对于一个初心不仅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且有决策权的创业者来说,很少会将公司完全出售。


公司被并购,跟创业失败是两个概念,要看收购方是否对原有业务的发展有帮助,是否真正能帮助团队和自己实现初心和梦想。


公司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只是募资方式有了新的选择而已,并不代表成功。成功很难定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意义。对于我个人来说创业成功有三个指标:a. 我们所做的事是否真的对目标市场和客户有帮助有意义;b. 是否给股东和团队创造了效益;c. 核心团队是否自身有了成长。


如果公司经营出现极大困难,我也不接受破产清算,只要市场认可我们,我会尽一切可能扭转局面。


任何人对于创业失败可能都很难接受,但其实如果真的努力付出的话,还是有很多人生经验和收获,这对以后的事业会有帮助。


在创业过程中,当公司出现困难时,想尽一切办法熬过去,剩者为王几乎是唯一的标准。办法总比困难多,把注意力聚焦到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最优先的细节中,不要想太多,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解扣,慢慢地就走出困境了。


某科技创业公司CEO:如果踩到巨头的主航道,就该提前做好被并购的准备


独立发展、并购、合并,都应该基于行业、企业自身竞争地位动态思考。


无论何种道路,企业在业务发展上一定要尽力保持发展的独立性,因为即使未来有合并并购的可能性,谈判桌上的优势条款都是通过发展独立性体现出来的。这点很考验管理者的战略格局。


另外,需要时刻紧密关注所从事行业的竞争现有及未来格局,如果踩到了巨人的主航道,那应该尽早思考被并购的打法,边打边谈,越早越好,不能恋战,这一点很考验管理者的心胸。


公司被并购,跟创业失败没有必然联系,这只是一种商业选择。对于创业者而言,创业成功,当然是事业如你所愿做大做强而你还有机会分享胜利果实,和上市没有必然联系。


上市是一种流通更顺畅的融资方法,只有所处行业有稳定的24个月业绩预期的时候再上市,或者当其他融资渠道很艰难时,选择上市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办法。


而如果公司经营出现极大困难,继续经营会产生更大的亏损,那清算就是最佳选择。


应该说,成功只有一瞬,失败一直发生,因为创新就是不断试错、优化,很多人都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一跌不起。因此我认为创业就是失败为主旋律而成功很少的一类事情。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还算幸运,投资人会经常提前提醒各类风险,因为他们见到太多因为盲目乐观、对危机不敏感或者是打法过于激进而导致的失败,所以我们没遇到特别的风险。这就是一线投资人在给投资款之外最大的价值。


艺点意创创始人兼CEO巩书凯:公司发展要快也要稳,不贪图高利润但力求不亏损


并购是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一个历程,如果有好的并购方案,在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前提下,会选择出售公司。


公司被并购并不意味着创业失败,创业的初衷是搭建一个平台,聚一帮人做利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事情,因公司发展需要被并购也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我不认为只有将公司带上市才算创业成功,国内外有很多公司非常优秀但没有选择上市,比如华为等。我认为是否利于社会,是否能推动行业进步是衡量创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公司经营出现困难,要看困难程度,如果保持最小团队、最低成本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挺过去的话,我会继续坚持。如果真出现不可逆转的困难,也能接受破产清算,给资方、团队、客户一个交待。


很幸运我没有经历过创业失败,但时刻保持一种敬畏心态。最近几年创业失败的现象很普遍,我也会经常去总结分析其他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尽量让自己少走弯路,不急功近利。


我和团队也经历过因快速扩张导致两三个月的较大亏损,当时我一看连续三个月财务报表有问题,立马组织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对战略方向进行修正。从那以后立了个原则,公司发展要快同时也要稳,创业阶段不贪图高利润但不能出现亏损。


千鸟互联创始人刘闻波:并购如果有利于企业和行业发展,也算成功


不一定非要上市,才算所谓的创业成功。但是,绝大部分创业者会把上市当成一个阶段性成功的标志。


我认为,创业成功有两个定义。其一,能够为股东带来财务回报;其二,团队能够在所处赛道,奠定行业地位的同时赢得同行尊重。


有关并购,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看结果。如果被并购有利于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所有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就是一种成功。但如果因为企业维持不下去,资产被贱卖,或者出于其他类似原因被并购,从这个角度则算失败。另一个维度讲,并购也是一种让投资人合理退出的方式。


对我自己来说,首先得是在已有赛道中企业增长空间达到了一定天花板,短期内很难再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恰好又有一个利于公司发展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接受并购。


当然,如果公司经营出现极端情况,很多时候并不是说,由你去选择是否接受破产清算,真实情况是,摆在你面前的路就破产清算这么一条。创业者只能面对现实,之后重新开始。


我本人是连续创业者,创业难免会经历大大小小的失败。我的直观感受是,只要你还在路上,就不能算是绝对失败。失败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只要还在牌桌,就还有赢的机会。


我上次创业恰好赶上百团大战,经历了很多生死攸关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努力团结了所有股东去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越是在这种时候,股东内部越不能出现分歧,他们才有机会给你出谋划策。其次,也要客观审视赛道上的机会。如果没有了,就积极突破或寻找转型机会。


新京报记者黎明 闫丽娇 张姝欣 唐亚华 苏琦 编辑 苏琦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