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两件事把中国电竞从“地下”推到了“地上”,我也找到了值得我花时间去采访、记录的选题。


一件是今年8月,中国拿下了2018雅加达亚运会《英雄联盟》表演赛的冠军。另一件发生在11月,也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iG夺冠。


这距离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电子竞技列为体育项目,已经过去15年。


15年间,这个原本饱受质疑、被贴上“不务正业”标签的小众文化,怎样为自己“正名”?“电竞出圈”背后,承载着哪些人的付出?在“富二代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碰撞作用下,电竞行业未来将朝怎样的商业思路变迁?我想记录下这一刻。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电竞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电竞市场的增长主要来自移动电竞游戏的爆发,市场规模已突破650亿元。而另一份来自企鹅智酷的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电竞用户规模已达2.5亿,2018年将突破3亿。


无疑,电竞作为一个产业,处在爆发前夜。2018年,对它来说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起点。从商业的角度,它在被富二代豢养了这么久之后,开始被激发出更大价值。同时,它与二次元、嘻哈一样,在很多人心里代表了一种文化属性。它的胜利,对于年轻人,甚至已经不再年轻却依旧热爱着它的人,激励意义远远大于结果本身。


也许有一天,电竞会像篮球、足球一样,成为一项国民运动。


热泪盈眶的是一代人


就像所有体育运动都拥有的魅力一样,电竞的竞技性及背后的荣誉感,将一群超越年龄、超越性别、超越地域的人连接到了一起。


iG夺冠的那个晚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寻找电竞粉丝。几分钟后,一位朋友发来一长串独白。字里行间,都是他曾经倾注过的热血。


在他的学生时代,游戏也像篮球、足球一样,是男孩之间的社交工具。“一帮人组局玩游戏,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在游戏里,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超级英雄。”


虽然这些想法在他现在看来有些幼稚,但当初游戏带给他的幸福感持久存在。工作之后,他没有再花大把时间在游戏上,他喜欢的老牌电竞俱乐部选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期望中国俱乐部能有一天站上世界之巅的心愿,从未停止。


iG夺冠的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从微博热搜、朋友圈刷屏的声量上可以看到,像他一样热泪盈眶的,其实是一代人。


一位电竞俱乐部的负责人告诉我,虽然这代人现在及未来已不是电竞的核心玩家,但都将转变为电竞衍生品的核心购买力,这种潜力也将延续不止一代人。


“电竞是一个已然存在的超级IP,只要俱乐部做好商业化运营,俱乐部未来想靠衍生品变现,也很容易。”他对电竞的未来信心满满。


高估值背后的盈利不佳


在一个领域成为所谓的“风口”之前,最先关注到它的一定是资本。


过去,电竞一直都被称为被富二代包养的行业,轮到产业资本真正关注电竞,是从2016年开始。到了2017年,大部分头部俱乐部相继完成了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老牌俱乐部老干爹(LGD)、WE、VG、PRW、GK都在去年拿了融资。今年也有几家俱乐部完成融资,包括由姚明的耀为资本、中偶基金投资的EDG俱乐部,头头是道领投的QG等。


一位电竞领域的投资人表示,今年已经不是一个投电竞俱乐部的最佳时期了。据他描述,今年包括俱乐部在内的电竞产业链公司都进入了高估值的阶段。但他承认,这种高估值纵然存在热度抬高的水分,行业的价值也远没有得到完全爆发。未来,俱乐部的价值还将会进一步升高。


与高估值、高期待相对的,却是中国电竞俱乐部盈利不佳的生存现状。


尽管我听到了一堆他们关于B端和C端已有的盈利方式,但是真正能够让俱乐部维持自给自足、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在我近三个月陆续的采访中,并没有找到明确答案。


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有体育竞技基因的电竞,是否会存在“赌球”这类问题?


之前有自媒体发过一篇讲电竞赌博的文章。故事主人公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大三学生,沉迷电竞竞猜,每月会拿出将近一半的生活费用于赌博,曾经一次性输了四万多块。


再例如,俱乐部的队员更替频繁,甚至有些俱乐部专门以“转卖”队员为生。


有的俱乐部不为了打比赛,专门培养职业选手,收入单纯依靠转会费。某个电竞选手从A队转入B队,后者向前者支付一笔费用。转会有利于将更合适的队员收入战队,转会费既是收入也是另一方的成本。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询问采访对象时,他们承认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他们表示,一些问题在行业发展初期,很难找到彻底的解决方案,甚至很难分对错。


圈内鄙视链:

女队不看技术看颜值


在行业的细枝末节中,最让我感慨的是电竞在性别之间产生的巨大差异。


在《电子竞技》杂志公布的以月为时间参考的俱乐部排名中,上榜的均是以男队为主导。虽然其中有些俱乐部也组建女队,像LGD,但职业女子俱乐部在排名上并不占优势。


几位电竞圈的资深从业者都曾向我表达过类似观点:在电竞圈,大家看女子战队会戴着有色眼镜。对于男队来说,电竞的竞技性大于娱乐性。放在女孩子身上,则恰恰相反。


他们对于男选手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水平“菜不菜”,放在女孩身上,就变成了长得“美不美”。也有一些打得比较好的女选手,但颜值没法上镜。


这是来自男子俱乐部的吐槽,这种观点背后,也能间接反映出女子俱乐部的生存现状。过去,电竞整体的生存状况都不太稳定,现在电竞被日益看好之时,女子俱乐部的处境更是迫切需要改善。


其中最主要的是女子赛事的缺乏。一位女子俱乐部的负责人说,赛事是职业队伍曝光的渠道,作为一项竞技运动,电竞应该像女足、女篮一样,有专门的大型职业赛事。


电竞赛事的基础是游戏,如果俱乐部的综合实力可以,本身可以自己承办赛事,但前提必须要拿到游戏的相关授权,比如腾讯可以自己举办赛事或将游戏的版权授权给其他举办方。


但腾讯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女子俱乐部的赛事。“他们考虑到女子俱乐部与男子俱乐部的差距,对赛事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会有担心。”这位负责人有些无奈。


另一位俱乐部负责人告诉我,腾讯其实也有意做赛事,但是中国目前撑得起大型赛事的女子俱乐部实在屈指可数。


除了这些现实问题,男子俱乐部与女子俱乐部的发展状况也反映出新旧观念的碰撞。


做男子俱乐部的人,多数是一批老电竞人。过去,他们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基本都彼此熟知。他们对比赛、输赢有天然的渴望。所以他们不做女子俱乐部,甚至对女子俱乐部鄙视的也有。


而选择做女子俱乐部的一方,有些并不是电竞人出身。他们也关注输赢,但他们更关注的是俱乐部的营收。由于目前女子俱乐部的娱乐性大于竞技性,他们有了一些娱乐方向的营收模式,比如直播。


当然,更多的女队员希望通过认真打比赛赢得尊重。


就在圣诞节那天,一位已经成为俱乐部经理的前职业女选手发了一条朋友圈。去年的这时候,她一个人打车跑到6公里以外的商场为队员准备礼物,第二天的比赛大比分胜利。接到电话的那刻,她直接哭了,半夜跑到网吧做夺冠宣传物料。她在最后写道,希望以后也会有刻骨铭心的女子赛事,天知道2016年、2017年的LOL女子赛事有多难打。


2018年即将过去,对于电竞只是一个开始,祝福这群可爱又热血的人们,2019年越来越好。能为电竞记上一笔,是记者的使命,也是荣幸。


新京报记者 闫丽娇 编辑 魏佳 校对 范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