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资本市场持续关注的科创板一系列细节终于出炉。


我们先来划重点中的重点:


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企业上市。


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个人投资者资产不低于50万元且有2年投资经验。


涨跌幅限制放宽至20%,新股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


明确重点领域,上交所负责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


寻找中国创客采访了多位投资人、创业者、财经专家,他们的共识是实施意见和征求意见稿在发行程序、发行条件、定价机制、保荐跟投、交易机制、投资者保护、退市规则等证券市场全生命周期均做了详细的指引,一些新兴企业将会首选在科创板上市,这对整个创投行业将是重大利好,多一条退出渠道,资金能循环得更好。 


同时,对于科创板的设立,多数投资人和创业者持理性态度。原因在于: “50万+24个月”的投资者“门槛”是否会影响科创板的流动性还需观察;前5日不设涨跌幅的设置到底是更快的形成公允的市场价格,还是给了一个更大的炒作空间未知;市场上募资的容易程度及PE倍数难以推测。


也有专家及投资人建议,T+0的交易制度对价格发现会更为有效,目前国外都可以进行T+0交易,国内还都是T+1的交易。


(1)门槛放宽:未盈利的公司也可上市


多位投资人及业内专家表示,《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科创板的基础性制度。


《实施意见》明确将在5个方面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一是构建科创板股票市场化发行承销机制,二是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三是基于科创板上市公司特点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建立更加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四是建立更加高效的并购重组机制,五是严格实施退市制度。


对于设立科创板的重点支持领域,《实施意见》强调,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目前公布的一些消息来看,科创板有着自己的偏好,更偏好一些硬科技,比如芯片、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还有一些医药类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国家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融资渠道,给予更多发展的资金。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些高成长、有行业小龙头潜质的公司比较容易在科创板上市。”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分析。


“科创板应该是原先的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进一步延伸,但又区别于战略新兴产业板,它主要以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为主。”财经评论员曹中铭也表示。


关于上市门槛的调整也是一大看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上市规则》)引入“市值”指标,与收入、现金流、净利润和研发投入等财务指标进行组合,设置了5套差异化的上市指标,可以满足在关键领域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已突破核心技术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拥有良好发展前景,但财务表现不一的各类科创企业上市需求。


《上市规则》允许存在未弥补亏损、未盈利企业上市,不再对无形资产占比进行限制。在非财务条件方面,允许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等特殊治理结构的企业上市,并予以必要的规范约束。在相关发行上市标准的把握上,也将考虑科创企业的特点和合理诉求。比如,为适应科创企业吸引人才、保持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团队稳定需求,允许企业存在上市前制定、上市后实施的期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针对科创企业股权结构变动和业务整合较为频繁的特点,放宽对实际控制人变更、主营业务变化、董事和高管重大变化期限的限制。


京北金融创始人、总裁罗明雄分析,引入市值是为了对非盈利企业更好的估值。某大型投资机构分析师称,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因为技术研发支出大,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难以在上市前实现盈利,此举有利于一些发展潜力巨大,但短期内暂时没有盈利的公司上市。


(2)制度设计上“可以再大胆一点”


“这份征求意见稿在发行程序、发行条件、定价机制、保荐跟投、交易机制、投资者保护、退市规则等证券市场全生命周期均做了详细的指引。” 北京理工大学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冀表示。


在投资者“门槛”上,相关规则要求,个人投资者参与科创板股票交易,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的资产不低于50万元并参与证券交易满24个月。未满足适当性要求的投资者,可通过购买公募基金等方式参与科创板。


不惑创投创始合伙人李祝捷对此表示忧虑,在他看来,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50万+24个月”的门槛太高,这可能会影响到科创板的流动性。


上述大型投资机构分析师称,“50万+24个月”的投资者适当性标准的设置需要平衡风险和流动性,应该是有大量数据分析结果支撑的。


在市场交易制度方面,根据相关配套规则,在总结现有股票交易涨跌幅制度实施中的利弊得失基础上,将科创板股票的涨跌幅限制放宽至20%。此外,为尽快形成合理价格,新股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


“前5日不设涨跌幅的限制的具体效果需要拭目以待,到底是更快的形成公允的市场价格,还是给了一个更大的炒作空间?”罗明雄表示。


张永冀同时建议,意见稿中明确科创板会适当放宽涨跌幅限制,但没有指明是否采用T+0制度,而T+0的交易制度对价格发现会更为有效。


吴世春也持相同观点,国外都可以进行T+0交易。现在国内还都是T+1的交易,在制度设计上,可以再大胆一点。


在退市制度安排方面,新规将压缩退市时间,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的公司,第一年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第二年仍然触及将直接退市。不再设置专门的重新上市环节,已退市企业如果符合科创板上市条件的,可以按照股票发行上市注册程序和要求提出申请、接受审核,但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不得提出新的发行上市申请,永久退出市场。


“退市规则方面,意见稿授权交易所制定能够反映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组合退市指标,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只是指出了方向。”张永冀称。罗明雄也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退市制度的实施情况。


(3)仍有注册制标准等问题待明确


多位专家表示,目前股票发行主体资质认定、注册制标准、证监会与交易所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尚未明确。  


“没有明确哪些公司可以归类为科创型企业,这事其实不用特别纠结,因为科创在每个时代的定义总是动态变化的。”张永冀说。


对于注册制标准,他表示应该谨慎或避免对注册闸门进行窗口指导,否则也不是真的注册制。注册制跟审核制或者审批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预期管理,不意味着注册制就是随便上,审核制就是上市难。


“注册制说白了就是跟婚姻登记一样,大家只要愿意,你情我愿,决定权在自身,而不是要等某个机会窗口期的出现,蜂拥而上。”他比喻道,对于公司想要上市,在注册制条件比较明确的条件下,是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自由选择的。


意见稿中,明确将设置科创板上市委员会(以下简称上市委)与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证监会发审权力将下移至上交所。


上交所表示,设置上市委是为了保证试点审核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提升审核工作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试点过程中,上交所层面的发行上市审核职责将由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机构(以下简称审核机构)与上市委共同承担。审核机构承担主要审核职责,提出明确的审核意见。上市委侧重于通过审议会议等形式,审议交易所审核机构提出的审核报告,发挥监督制衡作用。


张永冀认为,未来最需要进一步明确证监会与交易所的权限分配。一线的交易所更了解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他建议应该赋予交易所更大的权限,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规则。一个市场搞得好不好,需要监管部门和市场主管的相互配合,可以借鉴港交所的管理模式。


创业者要关注四点:门槛、活跃性、募资难易度、PE倍数


对于科创板的设立,多数投资人和创业者持理性态度看待。 


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毛大庆认为,科创板落地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科创板的落地,在未来将更利于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融资,同时,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达到重构市场规则的效果。


他表示,优客工场的具体上市事宜还没有经过董事会讨论,目前暂不方便对外透露,不过不排除未来在科创版上市的可能。


光鉴科技创始人兼CEO朱力表示,科创板有利于早期的科技公司获得融资,快速成长。这类政策对于技术创业公司是个利好的消息,也期待其他相关的扶植政策的发布。


吴世春观察,目前持观望态度的创业者主要关注四点:上市的门槛、交易的活跃性、市场上募资的容易程度及PE倍数。“我认为这几个市场的PE倍数都会慢慢趋近于相同,因为定价最后都会全球活跃。像现在科创板也可以对VIE开放,这样国外的资本也会更方便地进来。”


他认为,这几个板块在创业者之间会形成一个非常激烈的竞争关系,将会有一种“抢”的态势。像香港去年就打开了AB股的同股不同权的大门,也抢到了类似于小米、美团等企业。未来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头部独角兽企业,交易板块的活跃度、地位及吸引力都会下降。


罗明雄表示,对于目前出台的细则整体感觉不错,但不好评价科创板上市的难度,以及上市后的流通状况,他建议未来的创业者“只要能上,上能上的,如果有更多可选,选择PE倍数高的”。


“现在的资本市场已经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容不下吹概念不做事的企业了,炒概念的投资机构也都没什么特别好的情况,所以我们还是平常心看待”,旦恩资本管理合伙人新纪夫表示,他认为国家总体上支持民营经济、支持创新、支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肯定能增强创投行业的信心。


在吴世春看来,科创板对于国内的创业者有以下优势:用户都在国内,会更了解自己的产品及服务的价值,(相较于其他板块)中间少了一道需要理解的门槛。此外科创板作为一个新开的板块,国家也会予以一定重视,会有一定的政策红利。


同时,他认为一些新兴企业可能在纳斯达克不是一个最头部的企业,但是在科创板就是一个头部企业,因此会具备头部优势。


新京报记者 张姝欣 薛星星 编辑 魏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