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入殓师”林东平。3年前,他开通“逝者如斯夫dead”微博,以微博讣闻的形式纪念逝去的人。

  林东平

  职业:“微博入殓师”

  从业年限:3年

  2011年7月,“IT男”林东平抱着“做产品”博取关注的想法开通微博“逝者如斯夫dead”,通过搜索逝者生前的微博,撰写成微博讣闻,以作悼念。由于文字真实动人,引发大量网友关注。

  这份关注让林东平开始感到肩上的责任。他在微博简介中写道:让每个往生者都能得到祈福,我愿意做最黑暗、最让人讨厌的那个账号。他还在每条微博讣闻后加上“晚安,谢大家点灯照亮道路”,呼吁网友为逝者祈福。

  3月,他开通“逝者如斯夫dead”微信公共账号,邀请志愿者共同为逝者撰写千字讣闻。他希望能够为每位逝去的Ta,留下一篇千字文在这个世界上。

  “博关注”到“有责任”

  新京报:开“逝者如斯夫dead”这个微博的初衷是什么?

  林东平:IT宅男的使命是改变人类的一些东西。我是学计算机的,计算机写个程序就可以跑起来,可以实现许多难以置信的功能,就会让我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我就像拿着把锤子,到处找有没有钉子可以敲,然后想到微博,就开始了。我有点“吊丝情结”,在这个有背景的时代,吊丝能靠互联网工具做点事,才是莫大的满足感。

  新京报:以前有什么经历让你格外关注逝者群体吗?

  林东平:没有。这就是IT男用做产品的思路来分析市场:比如说做笑话娱乐类的,当时已经很多了;做个二手交易平台吧,又不够有独特性;然后就想到这个了,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

  新京报:刚开通微博时,粉丝量怎么样?

  林东平:一开始粉丝很少,我就想办法找精准人群。先是去找逝者的微博,写完讣闻后,就到逝者的最后一条微博上把这段文字评论上去。这样,再来看逝者微博的人,看到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数增加了,会好奇的点进去看。这个时候他会觉得我这事做得挺好的,就关注我。有了第一批种子粉丝后,后面就陆陆续续有一些大V转发推荐。

  新京报:现在你的粉丝超过15万了,你的心态有变化吗?

  林东平:关注这个账户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有种责任了。

  甄别信息曾出错

  新京报:你怎么获取逝者的信息?

  林东平:一开始是靠关键词,但有些非常忠实的粉丝会提供信息,有个粉丝是一口气提供了四十几个。后来这个平台逐渐有名气了,也有些逝者的亲朋好友会主动提供信息。

  新京报:怎么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假?

  林东平:在社交网络里,一个合适的方式就是放几个月,看看他还有没有发言,还可以看他的微博评论。

  新京报:有过失误吗?

  林东平:有。比如芙蓉姐姐说要自杀。我当时粉丝刚2万,有那么点膨胀,就觉得可以赶上这次的事件。结果这事是炒作,我被人骂得很惨。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去赶趟。还有一次乌龙是,一个粉丝说某某ID逝去了。然后我点过去看,看到这个ID发的最新一条微博是说,“我儿子死了如何如何”。我就以为这个号的主人走了,他的父母用他的微博表示哀悼。我就先关注了,后来粉丝跟我说关注错了,那个“儿子”只是一条狗……

  新京报:你发的微博都是逝者讣闻吗?一共写了多少位?

  林东平:基本是一条微博一个逝者,中间虽然会夹杂一些其他信息,但是没用的我都会删除,保持整个版面的整洁和统一。一共646条微博,大概600多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2岁的女孩,脑癌去世,她在手术前12天,留下41条记录。里面描述了她8岁失去爸爸和弟弟,妈妈胃癌离开,直到最后自己也坚强地说再见。12岁年纪居然可以那么成熟。

  动情不是我的职责

  新京报:你每天会收到很多求助私信吗?你会怎么处理?

  林东平:我可以给你一个数据,未关注私信有121页,每页是20个用户。共性就是,好抑郁,压力好大,好想死。我没法一对一的聊,只能在一些碎片时间,比如等车时,发点安慰的话。我知道有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安慰。我就满足这部分需求。太专业的我如果去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新京报:你的这种态度,粉丝认同吗?

  林东平:在生死问题的处理上,粉丝们还是会提出意见,比如说一次,一个粉丝在微信上跟我留遗言道别,我没去特别的挽留他,就被粉丝说冷血。

  新京报:会因为没有挽回他觉得遗憾和自责吗?

  林东平:没有,因为我的职责不是去挽回生命。我最早的职责是实现自己的想法,做个酷的微博,现在看来这个已经做到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种义务,我已经有许多粉丝了,力量比别人大,有义务去做一些资源整合的事情。“逝者如斯夫dead”现在有了微信公众号,我最近申请了微社区,大家可以在上面交流。我准备邀请一些心理媒体进驻,大家可以直接找他们咨询,我觉得这样也算利用这个号的平台资源做了点事。

  新京报:有没人跟你倾诉完,就真的打消了求死的念头?

  林东平:这个意义有点狭隘。但是很多人看完微博后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他们会经常发私信来表示感谢。

  消费死亡,我不认同

  新京报:有人说你消费死亡,不尊重死者的隐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东平:我不这么看,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初衷来做事,只要不是伤害到太多人即可。伤害到的人只能先说抱歉,然后删掉微博。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死亡?做这个微博会不会有心里无法承受的时候?

  林东平:我现在对这个世界还没一个很完善的理解和框架,所以我也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我偶尔会研究一些佛学或者哲学的东西,因为不去研究,这个微博就做不下去。有时候会觉得写不下去了,粉丝又不涨,又不能赚到钱。有时候看到其他人通过微博赚了多少钱,就会眼红,就会想,我这么多粉丝,能不能弄个广告赚点钱什么的。

  新京报:那你为什么能坚持到现在?

  林东平:相比金钱来说,我觉得我得到了尊重,这会迫使我去做一些相应的事。虽然我的最初目的是做产品、做利益,但是现在我会去安慰需要帮助的人。我没想拿“逝者如斯夫dead”微博挣钱。

  新京报:今后打算怎么维护这个微博?

  林东平:我现在在创业,还在维护另外两个微博。现在有一些志愿者帮忙,我开通了“逝者如斯夫dead”微信公众号后,会整理好需要有人来写讣闻的ID,然后群发出去,粉丝看到后,会主动加这个ID为好友,然后开始写讣闻,最后发到我邮箱。我们希望为每个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千字文在这个世界上。

  @番薯妹Maggie(2013年9月11日)女,34岁,白血病。怀胎八月不幸确诊白血病,为产下龙凤胎而错过治疗时机。她只想活到能带两个宝宝去玩旋转木马的那一天,能呵护他们成为小霸王和小公主。她坚强地告诉自己,从未流泪,现在也不行!即使骨穿麻药失效,即使吃东西痛到泪流满面。(晚安,谢大家点灯照亮道路)

  @陆通_踏遍青山人未老(2012年10月29日)男,61岁,哈巴雪山遇难。已攀登中国名山160多座。六十周岁时,圆满完成梅里雪山外转朝圣之旅。看他的微博,西藏路上坚持用双脚丈量着艰辛的朝圣之旅,每一次完美的攀登都追求着人生的一种洗涤和圆满。这是他步入60岁后的另一种境界。(晚安,谢大家点灯照亮道路)

  @心同喜乐(2012年9月28日最后微博)女,33岁,胃癌。病了后在家休养才觉得日子应该这么过:早上送走孩子,收拾收拾凌乱的屋子,喝着红枣参片泡的水,收收快递,听着音乐上着网。她留下了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如果身患重病,选择恢复健康只活一年,还是忍受病痛再活10年?”(晚安,谢大家点灯照亮道路)

  ——@逝者如斯夫dead微博摘录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禹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