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博士后流动站的结构看,在企业设立的流动站只占百分之十几,多数还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今后产学研要进一步紧密结合,博士后制度要更多吸纳企业力量。”11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会见中国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座谈会代表时说。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创建30周年。李克强说,30年来,我国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成员由少到多,这一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我国最大国情是人口众多,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优势是造就和培养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才队伍。”总理说,“人才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梯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需要高层次、拔尖的人才。我国所建立的博士后制度,具有自身特点,特别注重吸收有潜力、有决心进行探索研究的拔尖人才。”

  李克强指出,在我国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博士后制度起到了指引作用。包括这一制度在内的各类人才制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队伍。我国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转型过程中,以博士后为代表的拔尖人才将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李克强就此提出几点希望。

  “希望你们做创新突破的探索者。”

  李克强说,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就需要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人才支撑。走到今天这个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需要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创新。创新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其中就要有一批人能够沉下心来,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在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创新型突破。

  “我们欠缺的实际上是两个方面。”总理说,“一方面创新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基础研究领域又存在较大短板。这两方面都需要发力。”

  “希望你们做创业创新的践行者。”

  李克强表示,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让大多数人都有施展才华的场所和领域,都能直接投身创新,为社会创造财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都有着巨大空间和潜力,但这方面的确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他分析了我国博士后流动站的结构,在企业设立的流动站只占百分之十几,多数还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研发投入主要来自大企业、来自全社会,而非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支持的机构。“中国的国情需要我们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方面继续发挥独特作用,但同时,产学研要进一步紧密结合。博士后制度也要考虑,怎样让企业更积极地参与,更多吸纳企业力量,使研究成果能够比较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希望你们做世界创新潮流的弄潮者。”

  总理说,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是学习引进国外做法,又从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子,“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现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政治社会格局剧烈变化,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勇于在国际领域参与竞争。这就需要进一步开放,要吸引国外人才进入我国博士后制度,“做学生做导师都可以”,同时也要走出去进行广泛交流。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现代化,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希望大家在创新研究过程中,时刻瞄准世界前沿动向,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敢于做弄潮者。”李克强说。

  “希望老一辈专家学者甘做人梯、奖掖后进。希望管理部门解放思想、开阔思路。”

  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败、挫折,这就需要宽容。李克强希望老一辈专家学者作为博士后导师,要善待青年人才,甘做人梯、奖掖后进,让他们敢于去创新、去探索,这样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

  “中华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就是在于有这样的传统。”总理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这样民族才能不断繁衍生息,走向富强。”

  同时他希望博士后制度有关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使博士后制度在30年后有新的突破,对人才有更强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人才能够在今天创造新的成果,为未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突破埋下种子。”李克强最后说道。

  临离开前,总理再次与老专家学者和青年创新人才代表亲切握手交流。他询问,目前博士后出站后就业情况怎么样?有人高声回答:“是最好的,大家抢着要!”一位来自企业的代表对此表示赞同,并汇报了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的情况。李克强笑着说:“你们创造了今天的就业,也通过你们的创新创造着未来的就业。”

  新京报特约记者 常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