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舟,人人网CEO。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曾出任ChinaRen董事长兼CEO。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老人”,陈一舟将曾经定位社交的人人网,一定程度上转型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经营和投资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等领域。

  他认为,金融将成为大型互联网企业未来的主要盈利渠道。同时,这位创业前辈也表示,认为现在开始经历资本寒冬是不对的,曾经的国内投资热度过高,现在正在趋向合理。

  大型互联网公司会颠覆传统金融业

  新京报:怎么看待 “互联网+”这个国家战略?

  陈一舟: “互联网+”反映了国家对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技术革命的重视程度,也认识到了互联网作为工具,确实能提高很多传统行业的效率。

  新京报:人人网很多投资都是在国外,而且聚焦互联网金融。是否能谈谈原因?

  陈一舟:现在人人的定位更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是最主要的,第二类+交通。比如投资了中国最大的B2B二手车交易平台。投资了国内领先的卡车物流。投资了香港的城内送货服务。投资了美国最大的卡车司机线上交易。

  先走出去,学习最先进的东西,然后再把全球的东西拿到中国来,服务于中国的经济。我们现在走第二步了,把最好的想法、技术拿回来,在国内做。比如消费者普惠金融贷款,包括学生贷款、蓝领贷款,有年轻人的房租贷款,还有汽车贷款,都是国外想清楚了的商业模式。

  新京报:所以,你认为交通领域未来会是一个非常有投资价值的领域?

  陈一舟:看中国的GDP就知道,分量最重的有基建,比如房地产,有金融,这个已经很热了,还有就是交通。我们国内的交通和物流,在这方面还是落后的。

  新京报:在“互联网+金融”里面,会不会颠覆传统的金融行业?

  陈一舟:长期来看是会的,短期不会。如果时间足够长,而且国家发放牌照的话,这些用户数非常多的互联网平台,最后会颠覆传统。但是大部分的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只能做到对传统的补充,在细分市场的补充。

  互联网为普通人降低金融成本

  新京报:提到寡头,现在BAT形成寡头格局,是否会影响到一些产业?还是说,未来会有新的寡头诞生?

  陈一舟:一般情况下,垄断性的企业大家都觉得不好。但是中国互联网的这几个企业,很有意思,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里面是垄断的地位,但他们其他领域都在打架,打得很厉害,让消费者过得很爽。

  新京报: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亏钱的状态。电商、广告、游戏,就是互联网企业三大赚钱渠道。你怎么看盈利模式的问题?

  陈一舟:你看腾讯、阿里巴巴,都会靠金融赚钱。而且十年以后,他们靠金融赚的钱超过他们现在所有的。金融会是第四个赚钱的模式,而且会赚得越来越多,比重会越来越高。

  新京报:这是否会降低普通老百姓的金融成本?

  陈一舟:竞争加剧,一定带来用户的成本降低。互联网公司只要一加入,就是狂打价格战。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可能会受一些冲击,但是不会受小型互联网金融冲击,而是受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冲击。

  并非资本寒冬 投资热度仍过高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现阶段已经是资本寒冬。你是否认同?

  陈一舟:历史上,任何高科技新技术的发展,都一定有泡沫的。有泡沫才有投资,有投资才有成长,这是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违反它。现在倒不是有寒冬,现在的温度是趋于正常,还过高了点。以前投资温度太高了,现在温度稍微降下来一点,大家就觉得寒冬,这是不对的。

  新京报:风险投资对应创业。怎么看现在中国经历的刚刚开始的这股创业潮,是不是确实有很多人在盲目创业?

  陈一舟:如果有这么多钱来支持这么多企业的话,创一下不是坏事。不管是对于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大家都有学习的过程,都要有成熟的过程。资本怎么样才能提高社会的资本的利用率,必须有大量的非常精明的投资人。但精明的投资人不是天生的,是锻炼出来的,是吃过亏以后学习过来的。创业失败率很高,这很正常。

  但是,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从事投资,我并不是特别支持的。现在,纯互联网业务基本上没什么可做的了,都是“互联网+”,你必须要懂"+"的那个行当。

  新京报:在投资初期,更看重项目还是更看重创业者?

  陈一舟:先选准方向,选准赛道。而且要全球布置,不要光拘泥在中国。现在中国的项目太贵,到美国,投资同样的项目,价格也就一半,市场更大。国内过高的估值并不利于创业。钱拿多了以后导致什么结果?整个行业拿的钱多了,工资就飙涨,钱乱花,互相折损。实际没做多少事,钱却花光了。

  新京报:你觉得这两年互联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开始接触传统行业吗?

  陈一舟:前几年会说是无线互联网,但这个现在已经是过去时。现在,“互联网+”的机会更多一些,以互联网作为工具,以传统行业的知识作为生产力,去做的新业务。就是用互联网改造传统项目、传统行业。

        新京报记者 赵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