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首先要提出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6月13日下午,中德两国总理与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座谈会上,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负责人的开场白非常直接。

  在此之前,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总理持续一上午的活动中,“钢铁去产能”已被提及。两位领导人会谈后共见记者时默克尔说,中国钢铁过剩产能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影响,在欧洲引发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当天下午的中德经顾委座谈会上,两位德国企业家的发言更是直截了当。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福伊特公司董事长林哈德称,是“中国导致了全球市场的钢铁价格下滑”。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负责人说得更直白:“全球钢铁2/3的过剩产能都在中国。全球钢铁行业能不能赚钱,取决于中国企业怎么生产、用什么价格销售。”

  而两个月前的一场国际会议上,美欧一些国家便接连发声,就加大去产能力度向中国“施压”。一份公开声明称:“除非中国开始采取及时的具体行动,削减钢铁等产业过剩产量和产能。否则包括美国在内的受影响国家,除了采取贸易行动保护本国产业和工人之外将别无选择。”

  在6月13日的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座谈会上,针对德国钢铁巨头的指责,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回应道,中国钢铁行业目前市场发育水平与欧洲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相当,而欧盟在70年代第一次钢铁危机时就制定了对钢铁的政府补贴制度并实施贸易限制,40年来并未阻止欧洲钢铁业的衰落,这说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能阻挡的。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洲相比,今天中国钢铁业44%的国有化比重更低,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对中国钢铁业非市场化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同时,中国是全球钢铁价格的洼地,我们出口到欧洲的同类钢材均比国内市场高。市场经济的最本质表现就是商品遵循由低价格地区向高价格地区流动。中国出口钢材的比重只占粗钢产量的14%左右,低于全球平均的20%,更低于日本、韩国30-40%的水平,指责中国钢铁倾销是不客观的。

  有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钢材800万吨,价值仅50多亿美元,进口100万吨,价值则达28亿欧元;对于德国,去年中国从德国进口钢铁近50万吨,出口还不到20万吨。各种统计数据都能佐证:中国钢铁产能绝大多数都在本国消耗了。中国的钢铁产能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

  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