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8月30日下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对于“当前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的提问,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作出如上回答。

  当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汪洋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肖捷、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卫计委主任李斌、民政部部长黄树贤等到会应询。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光国提问,“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聚焦重要问题,攻克薄弱环节,补好突出短板。请问,在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哪些是最难解决的?”

  在到会应询的领导中,汪洋第一个应询,“就全国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其中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他举例说,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

  汪洋分析说,“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因为新生活虽然好,但是许多事情是自己未知的,遇到的困难挑战是自己无法预测的,因此感觉是可怕的;而穷日子虽然苦,但是困难是已知的,艰苦是预期中的,也是已经习惯和适应的。人老几辈子都是这样过的,让他们改变现在的生活,无论是具体困难还是观念习俗都有巨大的障碍。”

  汪洋表示,“承诺在未来的3年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拍胸脯、打包票,那是吹牛。我们常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但我们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努力在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上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这方面各地都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总的还是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他强调,“我们不能承诺3年内根本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努力工作,实现解决现行标准下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就是消除我们过去说的绝对贫困。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我们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是我们党已经向国内外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30日上午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如何破解“安于现状‘不怕穷’”,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委员欧阳淞就提出:“有些地方的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缺乏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创新工作方法,以群众听得进、看得见的方式进行扶贫、脱贫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发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激发群众改变面貌的决心和干劲,使他们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