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文镇大窝堂村,汽车过不了吊桥,快递员只能把包裹背过去。


奇珍,89岁,基诺乡巴朵村,购买的收音机。


车吕,33岁,基诺乡巴朵村,购买的电水壶。


岩朋马,15岁,勐龙镇曼庄尖村,购买的鞋。


咪卖挖,51岁,勐罕镇曼搭村,购买的电子秤。


詹衡带着10名员工负责景洪市30个偏远乡村站点的快递包裹服务。


景洪偏远乡村现在开通了30个站点可以免费送快递。


快递员们在搬运新到的包裹。


勐罕镇曼搭村,24岁的刀建平送完快递包裹后和“村小二”玉金开告别。

  勐宋,是云南西双版纳景洪的一个小村落,距中缅边境仅30公里,距大家耳熟能详的“金三角”只有90分钟左右的车程。近万亩浓荫的橡胶林、普洱茶林以及热带雨林特有的矮小茂盛的灌木丛,把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精确查到的小村落遮蔽得严严实实。如今,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角落,也已经成为乡村物流覆盖之地。

  偏远乡村有了快递包裹配送

  9月10日晚8时多,没有路灯的狭窄山路上,29岁的岩温囡熟练地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打着方向盘,还不时躲避着对面开着大灯的来车。他是西双版纳景洪市一家乡村物流服务中心的傣族快递员,刚送完今天最后一站勐宋村的包裹后往回返。

  今年2月,这个哈尼族村寨才开通快递包裹配送。之前,村民如果网购了商品只能去勐龙镇上自取,不仅要浪费半天时间还要付费。

  如今,景洪已有30个偏远乡村开通了这样的站点,村民网购后可在这里免费取包裹。而岩温囡所在的快递物流公司就负责打通这“最后一公里”。

  单月包裹配送量达二三万单

  詹衡,80后,属鸡,昆明人,大学毕业后拿着一份优厚的工资在昆明机场做了8年物流。前年,他放弃优渥的工作,筹集几十万元投入秋葵种植事业,结果血本无归。个子不高的他,外表精瘦,脚踝上文着一只公鸡,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当地人骨子里仍保留着斗鸡文化的特征。

  创业失败后,詹衡摸准了物流行业上升的势头,年初来到景洪做回了老本行,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买了4辆运货卡车,一辆辆从昆明开过来;在景洪招募了10名傣族员工,和他一起承接了景洪市境内周围30个偏远村寨的网购快递包裹配送服务。

  网点初始运营时,詹衡花了几天时间把30个村寨跑了个遍,优化出3条运送路线,每天不走回头路,把每一个村寨站点串起来,规划成最合理的路线。

  景洪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到七成。詹衡他们要走的三条线路也各有特色:有翻山越岭穿越茶山的,有需要乘渡船横渡“湄公河”的,在香蕉成熟的季节途中会遇到下山觅食的野象,还有仅有一个吊桥才能进入的老村落;这些村落里傣族寨子最多,也有哈尼族寨子,还有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基诺族寨子。4个快递员每天行驶总里程近600公里。

  詹衡说,2月份村寨点刚刚开通时,有一天他只收到10个包裹,随着各族寨子村民对网购日益了解,购买量也大幅提高,如今,詹衡他们单月的包裹配送量能达到二三万单。

  快递员的“最开心日子”

  1993年出生的刀建平是公司里最小的傣族员工,中专学的泰语,之前做过辅警、汽车销售员、舞蹈演员,后自学文身但未得到家人支持,现在做起快递员。年轻的他说:“挺喜欢这份工作的,比待在办公室里好,可以到处转转”。

  每次轮到他跑曼搭村线,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曼搭村站点的负责人玉金开是他一直暗恋的对象。他总是会找各种办法在那里多逗留会儿。公司同事经常会打趣这个憨厚的小伙子,有人要和他竞争,说他情商不高,他总是害羞地捂着嘴长笑,然后冒出一句“她是我的”。

  这两日,西双版纳连下大雨,沿途许多山坡塌方,大树连着土石滚落到路上,滚滚的湄公河都变成土红色。刀建平亲眼看着一辆卡车滑下小道。

  未来农村物流的红火前景

  这几年,乡村物流点在全中国开通了3万多个,覆盖了600多个县,很多日常用品、农村生产性原材料都可以直接配送进村。在詹衡的仓库里,不仅能看到油盐酱醋衣物电器,还能看到几十袋的化肥、一米高的大轮胎、四五十寸的大彩电。他们送过的最重一单是农村集包的4.2吨的洗衣液,还有3吨重的手纸,2.2吨的花生油,1.7吨的蚊香。

  上至八九十岁的基诺族老奶奶,下至十来岁的傣族小和尚,都成为了他的主顾。

  詹衡说,“农村网购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一定会更加红火,快递行业也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转变”。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