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1149.02公斤!

  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又创世界纪录

  袁隆平团队和杂交水稻再次引人关注

  上一次袁隆平被关注

  是他在7月份的一次国际大会上的演讲

  87岁的老爷子20分钟全程飚英语

  有网友感叹:我大爷还是我大爷啊

 

  ▲评论截取自微博

 

  杂交水稻: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第一项农业技术

  水稻养活了世界二分之一的人口

  一定程度上

  要归功于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

  1926年

  美国人琼斯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

  并提出水稻具有杂交优势

  但未引起人们注意

  国内最早研究杂交水稻的是

  学者丁颖

  1912年他留学日本

  成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第一个稻作学的留学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曾成功将野生稻和栽培稻进行杂交

  但限于当时环境

  缺乏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这一研究就停滞了下来

  ▲丁颖被日本研究中国水稻史的专家渡部武誉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1963年

  美国学者Henry Beachell

  用台湾和印度尼西亚的两个稻种

  进行杂交研究

  1966年

  成功研制出水稻品种IR8

  取得了巨大成功

  水稻产量从1-2吨/公顷

  增产到6-10吨/公顷

  Henry Beachell因此获得

  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

  ▲Henry Beachell

  1964年

  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研究

  1973年

  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

  水稻产量从亩产300公斤

  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

  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

  生产上可大面积应用的

  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学术方面

  直到1966年

  西方学术文献中

  才第一次出现了“Hybrid rice”(杂交水稻)一词

  同一年

  袁隆平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开篇提到: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 尤以秈粳杂种更为突出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人

 

  1977年

  西方世界才了解到

  中国有学者在杂交水稻上的研究

  1980年

  杂交技术作为中国第一项

  农业高新技术出口美国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是1982年的事情

  袁隆平参加国际水稻研究会

  当时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

  在没和袁隆平打招呼的情况下

  在屏幕上打出袁隆平头像

  并打出英文:

  “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杂交水稻之父”的名称由此而来

 

  “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2015年

  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时

  曾说下一句名言

  “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2015年袁隆平在重庆参加种业研讨会时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

  很多人以为这句话

  只是老一辈科学家

  对于后人要多实践、少迷信书本的提醒

  但知道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

  才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含义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

  水稻杂交并不被看好

  当时的经典遗传学理论认为

  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

  不具备杂交优势

  【名词解释】自花授粉是指一个植物既有雄蕊又有雌蕊,是自己授粉,这种植物也叫自交植物,稻、麦都属于这种植物。同理,如果植物雄蕊和雌蕊不长在同一朵花里,只能靠异株、异花进行授粉。遗传学曾认为异花授粉具有杂交优势。(灰色)

  但袁隆平对这一理论抱有怀疑

  认为水稻也有杂交优势

  但具体如何证明却不容易

 

  培育杂交水稻

  首先要寻找雄性不育稻

  从1964年

  袁隆平就开始进行这项工作

 

  那年六七月

  正是稻子抽穗的季节

  他每天带个水壶、两个馒头

  中午也在地头,到四点才结束

  每天顶着太阳,拿着放大镜

  花了整整14天

  他和助手才找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稻

 

  那时去海南育种

  每次都坐硬座

  背一床棉被

  上面横着草席

  带个桶,桶里放种子

  到了海南住十几个人的大通铺

  吃的自己带

  湖南的辣椒、腊肉都被带过去了

  海南天热

  温度一高,腊肉就滴油

  同事罗孝就经常向他报告:

  袁老师,今天(腊肉)又少了二两!

  1970年7.2级滇南大地震

  当时袁隆平与助手正在云南

  几个人刚从屋里跑出来

  想起种子还在屋里

  又在余震中跑回去

  在操场上住了三个月

 

  1970年是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袁隆平转向用

  野生雄性不育稻与栽培稻

  进行杂交研究

 

  同年11月23日

  他终于在海南

  寻找到一株不育野生稻

  并命名为“野败”

  这个发现

  拯救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继续开展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

  《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谈到“野败”:

  从统计学上说,这明显是小概率事件

  可正是依靠辛勤汗水和努力

  袁隆平才让这一小概率事件

  成为了可能

 

  这是只埋头在书本和电脑中

  永远无法做到的

 

  小花和隔壁老王的故事

  对大部分人而言

  “三系法”和“两系法”的提法

  显得十分高大深奥

  ▲就像文科生看到上图

  这里化繁为简解释一下

  杂交的首要任务是

  寻找一棵不育的野生稻

  就是雄蕊没有花粉或者花粉太少

  不足以让雌蕊“怀孕”

  然后用人类栽培稻的雄蕊花粉

  与野生稻的雌蕊结合

  它们的“私生子”

  就是人们要找的杂交水稻

  所谓“三系法”

  就是培养三个系列

  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三系遗传关系,来自《袁隆平口述自传》

  鉴于这段比较枯燥难懂

  我们用老张和隔壁老王的故事进行说明

  假设老张和老王都是猫咪

  老张和小花是一对

  天然绑定在一起

  没有老张就没有小花

  两猫咪不育多年

  隔壁老王和小花暗生情愫

  生下了猫咪小王花

 

  小王花作为优质猫咪的带盐猫

  称霸小区颜值榜首多年

  如果想要培育更多的小王花

  最稳妥的办法

  不是让小王花和对门大黑交往

  而是不断让老王和小花这样的猫咪

  进行交配

  那么要想得到小王花

  就要不断寻找老张和小花这样的组合

  找到老张

  就找到了小花

  老张不育,老王帮忙

 

  “不育系”

  就是老张,N多个老张

  主要作用是提供小花

  “保持系”

  就是N多个老张他爸

  总是能够和老张他妈这种猫咪

  生出不育的老张

  “恢复系”

  是将小花和老王结合

  产生可以自我生育的且萌感很高的小王花

  (此时小王花是雌雄同体)

 

  这个小王花变成水稻

  就是可自交的杂交水稻

 

  “两系法”乃中国首创

  人们发现了一种特殊水稻

  这种水稻

  在不同的光热条件下

  表现为不育或可育

  就像发现一只特殊老张

  多晒晒太阳就不育

  整体赖在家里吹空调就能生育

 

  利用这一特性

  就能在夏天育种

  春秋正常播种

  但其受温度影响很大

  直到1995年这一技术才算成熟

 

  这里顺便说一下杂交与转基因的区别

  杂交和转基因

  是育种的两种方法

  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交配

  一般是同一物种之间

  例如让加菲猫和暹罗猫交配

 

  转基因不一样

  它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

  将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

  导入到其他生物体之中

  例如将猪的基因

  导入猫的身体

  ▲吃你家猫粮了?

  袁隆平谈到这个问题

  有两个基本观点:

  A.非食用转基因作物

  例如抗虫棉

  完全没问题

  一些国内外大规模推广的

  也没问题

  例如有除草剂的大豆

  B.一些食用性的

  例如抗虫基因水稻

  其基因片段

  来自细菌的一种毒蛋白基因

  就涉及到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袁隆平口述,辛业芸访问整理,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2.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科技导报

  3.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原文再版,科学通报

  4.Rice:Origin, History,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编者C. Wayne Smith,Robert H.Dilday

  5.1996:Beachell and Khush,https://www.worldfoodprize.org/en/laureates/19871999_laureates/1996_beachell_and_khush/

  6.吴建新,谁是最早的杂交稻研究者

  7.袁隆平,中国的杂交水稻

  8.维基百科,Henry Beachell

  9.https://www.google.com/search?q=Henry+Beachell&ei=ksnlWeXmPKuX0gLcp6WIBg&start=10&sa=N&biw=1034&bih=722

  10.http://www.nytimes.com/2006/12/28/obituaries/28beachell.html

  11.http://www.livinghistoryfarm.org/farminginthe30s/crops_05.html

  文:新媒体编辑/李凡宗 值班编辑:张一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