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倪伟)昨天(11月23日),第七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上海召开。据新华社报道,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月球科研站的论证,未来开展以机器人为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嫦娥四号明年发射将抵“月球背面”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国探月工程正在逐步推进,预计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计划将抵达人类探测器未曾触及的“月球背面”,载荷也比嫦娥三号有更大的扩展。

  据国家航天局此前公开的消息,嫦娥四号将实施世界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同时,我国会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作为中继通信数据传输所用,为月球乃至深空探测提供服务和支持。

  月球科研站将“自主运行、无人值守”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月球科研站的论证,我国的月球科研站将是能源长期供给、自主运行、无人值守的月面基础设施。

  嫦娥五号将采集月壤返回地球

  按原计划,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底,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然而,今年7月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遭遇失利,目前失利原因正在调查中,嫦娥五号发射计划也因此推迟。

  上述负责人此次表示,嫦娥五号项目正在推进,计划将带回月球的样本。嫦娥五号任务有望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任务将完成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绕、落、回”的最后一步。之后,我国探月工程将如何继续呢?

  去年年底,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将启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在未来五年、十年开展两次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月球南北极的探测。关于载人登月,吴艳华表示,还需深入研究论证其科学目标和技术途径,进行多方案的比较,正在进行方案的深化论证阶段。

  解读

  “月球科研站可成向远深空出发的跳板”

  航天专家庞之浩告诉新京报记者,月球探测分为探月、登月、驻月三种方式,其中驻月可以采取无人科研基地和有人月球基地两种形式。“之所以要建立科研站,是因为有些工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出成果。依托科研站,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能源开发等任务。”

  庞之浩表示,月球没有大气层阻隔、震动小,是天文探测的理想环境,在月球进行科学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立月球科研站,不仅可以更好地研究月球本身,还能以月球为基地,对地球和深空开展探测,成为向远深空出发的跳板,并且为载人月球基地做准备。

  目前,欧空局也在全球推广“月球村”计划,设想通过3D打印技术、利用就地取材,在月球建设可供人类工作和居住的基地。庞之浩介绍,美国的火星探测路线图也计划改道月球,在月球建立空间站,作为“深空门户”。

  中国月球科研站正处在论证阶段,时间表尚未公布。庞之浩认为,科研站工程复杂、规模较大,尚有很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除了运载火箭能力,还要考虑月球恶劣的环境,包括月尘、温差、长月夜对航天器的影响。”此外,科研站的选址也需详细论证,“要找一个比较平坦、有科学价值的地方”。

  “如果我国建成月球科研站,对于我国航天事业后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如果在月球发现了水或冰,不仅可以供航天员使用,还能分解成氢和氧,用作深空探测器的燃料。”庞之浩说,科研工作者需要综合考虑科研站的科学效益、技术效益以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