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分业监管是否已不适合目前的金融形势?如何看待区块链的火爆?如何平衡监管和创新?新京报就以上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

  金李表示,每次机构的调整是体系紧跟形势的要求。从目前的金融形势看,要以一种“打通”的思路来进行监管。

  对于近期区块链的火爆现象,金李认为,区块链火爆的最重要原因是,资本一直在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但目前风口实在太少了,看到区块链的未来潜力,资金一下子冲了进去。

  谈金融监管:“与时俱进 要以一种‘打通’的思路来进行监管”

  新京报:如何解决资金空转问题?

  金李:脱实向虚是金融业的一个大问题,应多举措并举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看,资金往往用来炒房、炒金融产品,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这是因为,一些小企业自身没有抵押担保品、资金使用期限短,很多商业性金融机构会对小企业收取较高的利息,或者干脆不向小企业发放贷款。

  其实,政府可以帮助小企业“增信”,提升企业的信用度。比如,政府可以对小型科技型企业的专利技术做估值,以专利技术作为银行的抵押品,从而帮助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此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考虑给予这样的金融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

  从金融机构来看,应该设计更加吸引投资者的金融产品,使得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以投资创新型企业为例,投资创新型企业的收益较高,不过投资成功的概率不超过50%,所以很多人认为投资风险巨大,不愿意投资。如果将100个类似项目打包组合成一个产品,收益率相对来说就比较稳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风险,使得普通投资者在能够承受相对有限风险的情况下,投资到实体经济的项目中。

  还比如,投资股权类产品可以促进资金层面的脱实向虚,解决资金通胀的问题;同时,股权类投资不增加杠杆。不过,股权类产品虽然收益高,但投资风险比较大,投资者往往选择投资债权类产品而不是股权类产品。而很多债权类产品比如信托,通过层层嵌套计入到房地产市场等,而不是进入实体经济。这样,商业银行设计这样一个投资品,部分是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部分属于中等风险的长期债券产品,部分属于股权类产品。通过产品设计,引导投资者用部分资金投向支持实体经济的股权类产品上。

  新京报:金融混业对监管带来了挑战,现在分业监管是不是已经完全没办法适应当前监管的形势?

  金李:每次机构的调整都有一定的背景,并不是说原来的事情做错了,而是体系需要跟着形势与时俱进。当年把央行拆分成若干个机构,在现在的金融形势下,我们考虑的是不是重新再统一监管。

  比如,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投资者可以做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也可以放到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从资金的提供者角度看,希望投资的渠道是打通的,而市场化机构和企业也希望资金的流动渠道是畅通的。所以,监管应该与时俱进,也要以一种“打通”的思路来进行监管。

  谈区块链:“老百姓将大量资金投资区块链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新京报:如何看待区块链的火爆?

  金李: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这种技术手段或者工具使得交易可追踪、可确认性大大提升,而且这种交易的确认和追踪是放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而不是行政体制下。区块链将在支付、物流、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助于提升市场的诚信。

  但在中国的环境下,目前公众和市场对区块链技术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过度的热情。这种热情与中国人跟风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因为市场缺少投资风口。资本一直在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但目前风口实在太少了,突然发现区块链未来有几万亿甚至更大的市场潜力,所以资本一下子往区块链领域冲。

  目前看,大部分的区块链项目还在早期探索阶段,实际应用场景并不多。在这样情况下,作为可以承受高度风险能力的创投机构少量去涉足,这个可以理解。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现在跟风投资区块链太早了点,并不适合。如果老百姓把自己大量的资金甚至主要的财富投资到跟区块链相关的概念项目上,这显然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很多事情证明,中国的老百姓吃亏太多了,很多时候跟风投资,最后被当成韭菜收割了。

  新京报:如何在创新和监管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金李:我觉得监管部门不应该不同意做这个事、那个事,应该设立一个大的游戏规则,让市场自己去试错。在这个过程中,监管给予一定的保护,但是不承担兜底责任。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市场主体参与者自己会算账:这是机会还是泡沫、做这个尝试是否有风险、推进多快?这样,有些“机会”最后被证明是机会,有些被证明是泡沫。无论哪种结果,均有参与者自己来承担。

  作为政府或者监管部门,在整个过程中要把机制梳理好,使得整个游戏场变得很公平,不至于使得市场变成一个大赌场,有的人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