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工作了十三年。2008年春节过后,因编辑局史画册之需要,我在海淀工商分局档案室翻阅资料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份文件——海工商发(89)77号文海淀区工商局关于设立企业登记二科的请示报告。向谁请示?北京市工商局,请示事项:成立企业登记二科,落款日期: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三日。企业登记二科是我1998年来局工作后从未听说的部门,那么为什么要成立这么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干什么的?这引起了喜欢琢磨点事儿的我的注意和兴趣。经向原海淀试验区工商所所长边振奇、海淀工商分局纪检组长胡树华、档案室老同志杨雅琴等人了解、请教,探询了事情的原委,揭开了海淀区政府部门创造“小气候”,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段历史佳话。

  自从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下海创办实体以后,对于中关村的争论一直就没有消停过。经过1985年至1986年第一次清理整顿公司,由中办研究局于维栋牵头搞了一个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1988年3月在人民日报发表。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试验区成立后设置了包括工商所在内的二部三所,人事关系、工资等在试验区,业务由工商局指导。工商所的第一任所长由具有北大西语系科班背景的海淀区工商局副局长张兆泉兼任,副所长为边振奇。由于工商所只有经济户口监督管理的职能,并不具有登记发照的职能,这对于一心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试验区来说是不解渴的。试验区就找到工商局协商:能不能让试验区工商所也能发照,省得让新技术企业来回来去地跑。工商所不能发照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个是不能突破的。海淀区工商局商请北京市工商局,经反复研究,想出一招:试验区工商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对内叫试验区工商所,对外叫企业登记二科,负责高新技术企业的受理、核审、发照以及监督管理,把登记和管理衔接起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边振奇说:1989年春,当时的大气候是第二次清理整顿公司正在大规模展开,“六四”政治风波正在北京发生,大环境是相当紧的,工商行政管理的环境也是从紧的政策。但是试验区要发展,海淀区要创造小气候,这个“温差”的设计和把握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海工商发(89)77号文说的很明确:试验区工商所同时又是海淀工商局企业登记管理二科,负责办理试验区内新技术企业的开业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工商局指导。为了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文件上规定市工商局业务处室召开会议和文件发放,直接对海淀工商局企业二科;试验区内申报冠以“北京”、“北京市”字头的企业,由海淀区工商局企业二科向市工商局企业处申报查索重名;统计报表则由企业登记二科交区工商局汇总统一办理。

  边振奇说:市工商局当然同意了,这是商请好的事。以后就这样,试验区工商所查名、受理、审核、发照,之后到试验区办公室申请新技术企业资质证书,照、证齐全,方可享受试验区的优惠政策。这个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个文件的手写稿上有当时的海淀区工商局办公室主任窦宝森的签名,当时负责企业登记的副局长王平的批示:请办公室打印10份。还有落款日期为4月12日的当时的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胡定淮的一段话:市局双线领导问题,请王(平)、张(兆泉)二位局长酌空后上报。可见,当时领导们考虑问题已经考虑到操作层面,初衷确实出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当时从紧的大环境下,能有如此作为,难能可贵!

  我还在海淀工商分局档案室找到了企业登记二科的公章,现已作为史料捐献给了北京市工商史展览室,让后人参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