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康佳)10月28日,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与一辆红色轿车撞击后,坠入长江。万州警方通报初步核实失联人员15人(含公交车驾驶员1人)。


10月30日晚,新京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目前共打捞出7名遇难者,另发现2具遗体由于卡在车内,暂无法打捞出水。根据现场打捞方案,计划在完成车辆清理和人员打捞工作后,转入车辆整体打捞阶段。


新京报记者对话交通部救捞局总工程师潘伟,他从技术方面对此次万州坠水公交车的救援打捞流程和难度进行解析。


潘伟介绍,因内河水底的淤泥和河沙等使得水很浑浊。即便潜水员带了照明设备,但能见度极低。他们主要靠用手触摸来了解情况,在很小的空间里操作。


万州坠江公交车事故救援、打捞现场。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


新京报:下潜到70多米有怎样的难度?


潘伟:现在沉车的深度达到74米。一般的常规潜水用压缩空气就可以维持,但到了60米的深度,就达到饱和潜水,需要一定比例的特殊气体配比来保障潜水员正常的呼吸。


到了60米的深度,人体承受的水压相当于6个大气压。潜水员在逐步下潜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停顿来保持气压平衡,像是下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往下走,操作难度较大。


因为饱和潜水方式加水温等因素, 70米的深度一般潜水员只能作业半小时左右,肯定需要几班的潜水员轮流交替工作。


新京报:内河的水文环境对潜水员有何影响?


潘伟:内河的水流比较急,当水流的速度达到一定时,会给潜水员的操作造成不便。一旦有潜水员未意识或察觉到的暗流,产生的危害可能非常大。


除此之外,因为内河水底的淤泥和河沙等,使得水很浑浊。即便潜水员带了照明设备,在水底的能见度也很差,所以他们主要靠用手触摸来了解情况,在很小的空间里操作,工作难度非常大。


新京报:此类事故的打捞流程是怎样的?


潘伟:肯定是把人放在最先的,其中抢救有生还可能的人员是重中之重。


在找到遇难者后,会将遇难者放进吊笼里由机械设备吊起。通常在人员打捞结束之后,才开始对承载物进行打捞。


新京报:公交车内搜寻人员对潜水员来说有怎样的困难?


潘伟:因为一般都是搜寻船只内人员,几乎没有遇到过打捞和探摸水下客车的情况,潜水人员这方面的经验比较少。


尤其是在公交车受到撞击后可能变形,里边的座椅、杂物等也都会阻碍潜水员探摸路径和空间,甚至可能遇到潜水员被卡住或者气体导管被卡死、拽脱的情况。

新京报:打捞公交车预计是怎样的流程?


潘伟: 通常会用扎锁从沉水的物品底下穿过,形成结套,再用吊车将物品吊起来。


讲起来简单,但作业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前期潜水员下水会对客车整体有初步了解,每组人员下去需要做什么,都有很明确流程。但岸上的分析和水下的情况肯定有出入,还需要潜水员应变处理。


大巴车的车身虽然有牵引挂钩,但它是按陆上的拉力来设计的。到了水里,它的重量可能超过它自身重量很多,一般需要潜水员把钢索从车底下的承重梁穿过。河底下的淤泥和岩石很多,水文环境复杂,这对潜水员来说十分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