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今天,记者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处了解到,百科全书式学者李学勤于今晨去世。

在甲骨学、青铜器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是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学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人,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作为历史学家,李学勤一直强调,历史学者有责任纠正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贬低了。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尽管是大家,李学勤主张写作学术文章简短精练。


“我的写作说不上好,也没有什么心得,但近几年凡是有这样的机会,我都很愿意说这样几句话。学术文章要让人看得懂,要简短精练。”李学勤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他强调,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章越写越长。我们讲国学,事实上中国传统学问很重视的一点是写短文章,像《梦溪笔谈》《日知录》,哪一则都不过几百字最多千字。这要让今天的人写,就得写成一本大厚书了!哪有工夫看那么多材料,专业的东西根本看不了。这种做法对学术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学术文章应当是简明易懂的,引用必要的材料,而不是引用长篇大论。

晚年致力保护“极为罕见”的清华简

晚年的李学勤,一项大工作就是研究“清华简”。


2008年7月15日下午,近2500枚珍贵竹简抵达清华园,后来被人们称为“清华简”。简的年代,据AMS碳14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05±30年,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际。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用“极为罕见”评价清华简。

此后,李学勤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这2500多枚珍贵的国宝中。他说整理工作并不容易,大概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需要反复琢磨思考,需要无数次讨论研究。

李学勤曾表示: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愈发渴求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怎样走向何处。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就像是若干碎片,发现得越多,复原的可能性就越大。



新京报记者 王俊 编辑 戴轩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