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蓉生前在木里县的住处。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王慧蓉生前住处放着一箱药物,同事说,他有严重的颈椎病。新京报记者 朱必胜 摄

  4月6日,凉山木里森林火灾第31名遇难者王慧蓉的死因查明:系从山坡摔跌受伤致死。

  两天前,这位木里林业局第三营造管护处副主任的遗体,在一跌坎处被发现。

  据央视报道,3月31日,王慧蓉随扑火队赴火场扑火,当晚在途中安全地带过夜。4月1日早饭后,王慧蓉提出体力不支自行返回。

  也正是从这时起,他与指挥部、亲属失去联系。

  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努力还原这位“不应被遗忘的新增遇难者”最后的人生轨迹。

  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很踏实的一个人。每次去打火,都是冲到最前面。

  职工有任何困难,只要求助他,他都是毫无怨言地、很热情地帮,从不摆架子,跟我们打成一片,他走了,我们真的很伤心。——同事评价王慧蓉

  4月4日发现的遇难者

  4月4日,一则落款为“王慧蓉同志治丧委员会”的讣告,在“凉山森林火灾”相关话题下被转发。

  讣告称,王慧蓉在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失联,于4月4日15时15分发现死亡,享年50岁。

  王慧蓉系四川省射洪县人,1991年12月参加工作,199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四川省木里林业局营业四队队长、第三营造管护处科长、第三营造管护处副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木里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网友发帖说,“最痛心的是第31个,别让这位平民英雄最后被遗憾”。王慧蓉也被媒体称为第“30+1”遇难人员。

  4月6日,在诸多关注者的等待中,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发布了王慧蓉的死因。

  通报显示,经公安部门现场勘查和尸检,遇难现场无过火迹象,遗体表面无烧伤痕迹。经初步判定:王慧蓉系从山坡滑落摔跌致腰椎骨折,骨折片刺破血管,失血性休克死亡。

  木里林业局官网显示,王慧蓉所在的第三营造管护处处部设在木里县卡拉乡扎尼,下设4个管护点。其中的一个管护点就是麦地龙乡,距立尔村不到10公里。

  出事前,王慧蓉所管理的第三营造管护处,承担着732393亩“国有林”和当年封山育林、新增“公益林”的管护、抚育工作。

  工作环境的艰苦,村民看在眼里。6日,卡拉乡的一位当地居民对王慧蓉的离世,深感惋惜。他说,山里的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都不是很方便,工作条件“可想而知”,但再怎么艰苦,也从未听过王主任喊“累”,抱怨过,“他是个好干部”。

  体力不支,提前返回 途中发生意外

  木里森林火灾这场举国悲痛的悲剧,发生在3月30日18时许。次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抵达着火点,展开扑救。

  王慧蓉就是在这时跟随大部队上山扑火的。

  3月31日17时许,王慧蓉与木里县副县长、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沐年若等人前往火场,支援参与扑火工作。

  途中,他们看到火场发生“爆燃”,随即一起撤向安全地带宿营。

  4月1日7时许,王慧蓉、沐年若等人吃过早饭后,准备按指挥部要求前往火场,搜救失联的扑火人员。

  此时,王慧蓉表示体力不支,要返回,并将对讲机交由指挥部副指挥长沐年若使用。原本安排了人送王慧蓉,但王慧蓉表示自己可以走,于是独自离去。其他队员继续赶赴火场。

  这一离开,竟是永别。

  王慧蓉的妻弟张友斌,是与王慧蓉同在木里林业局工作的同事。4月3日17时许,张友斌向四川省木里林业局反映,联系不上王慧蓉。该局核实确认后,立即组织3支队伍,分头全力搜寻。

  王慧蓉的遗体被发现,是在4月4日15时许,搜寻人员在雅砻江镇立尔村喇叭寺沟口一跌坎处,发现了王慧蓉的遗体。

  从3月31日17时许跟随部队上山扑火,到4月1日7时许离开营地返程发生意外,前后时隔仅14小时。

  王慧蓉遗体被发现后两天,凉山州森林公安局局长李光俊对外称,初步确认,木里森林火灾为“雷击火”,相关证据都指向了一棵高18米的云南松(为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

  李光俊表示,云南松被雷击时,在树干形成一个白色起导点和撕裂口,强电(特点是功率大、电流大、频率低)经由树干,传导到地面,引燃树叶和枯枝,进而形成火灾。

  “每次都冲在前”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王慧蓉所工作的卡拉乡,面积1293平方公里,总人口5179人。

  2017年,一名第三营造管护处员工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这里,他们上半年的工作主要管森林防火,下半年则主要做林地、林木、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林政资源管理。

  “背上睡袋,提着装备外出是工作的常态,有时一次巡线会持续十多天,需要在山林中奔波100多公里。”第三营造管护处员工曾这样回忆他们的日常工作。

  从事林业工作28年,王慧蓉倒在了自己最熟悉的“战场”。

  从4月1日到4日,王慧蓉与亲属失联的3天里,同事范虹月(化名)始终悬着心,纠结着,既盼望着有关他的讯息反馈,又不希望他被找到。

  “人家说,找不到人是个好消息,希望他活着。”随着王慧蓉的遗体被找到,范虹月的这一想法被击碎。

  “没想到这个消息还是确定了,我们才知道,这个事实已经形成了。”范虹月难掩悲痛。

  同事们想不到,他会以这种难预料的方式倒在了4月1日返程途中。

  范虹月仍记得王慧蓉当天离开时的情景,“接到前往一线扑火的信息后,喊我们正常上班,把屋守好。”

  但这次火情与以往不同,“真没想到,他一去就不回了,都没想到这么严重。”

  4月4日,王慧蓉的遗体被找到。王慧蓉的同事李响(化名)回忆,“4号,我们得到了一个消息,就是首先发现了他的背包,然后我就基本肯定了这个事情(王慧蓉遇难),我们在大山生活惯了的,知道后面的结局。”

  李响说,王慧蓉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很踏实的一个人。在老同事毛敏(化名)的印象里,王慧蓉“每次去打火,都是冲到最前面”。

  “我们职工有任何困难,只要求助他,他都是毫无怨言地、很热情地帮。”范虹月补充道,王慧蓉从不摆架子,“他跟我们打成一片,是个好领导。他走了,我们真的很伤心。”

  王慧蓉和妻子都在林场工作,家人都在老家四川遂宁。

  李响告诉记者,“他老婆就是我们管护站点的工人,他父亲80多岁了,母亲患病在床,还有个儿子,都在遂宁生活。”

  邻居也感到难过,“一直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认识的,他走时,大家都哭了。”

  有评论说,王慧蓉虽然走了,但身后那片曾守护的原始林海仍然葱茂。他是第“30+1”遇难者,生前从不惮于做“逆行者”。

  新京报记者 李一凡 朱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