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7月19日,财政部等93个中央部门陆续公开2018年度决算。整体来看,重点绩效评价和部门绩效自评相结合。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更广,中央部门的绩效自评基本实现了对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的“全覆盖”;从自评分数上看,分差加大,“这说明部门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客观、真实。”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35项重点政策和项目进入重点绩效评价

 

据了解,财政部2016年开始组织中央部门,对一些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社会关注度高、资金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专项支出进行重点绩效评价。

 

“随着几年发展,绩效评价范围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质量不断提高”,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重点绩效评价项目中,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受到社会关注。

 

2018年,财政部选择35项重点项目和政策开展绩效评价。其中,20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18年中央决算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比去年增加5个。这20个重点项目包括故宫博物院古建整体保护维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等。

 

在以部门为主体进行的重点绩效评价中,一些中央部门引入第三方机构,以提高绩效评价质量。“从评价结果看,多数项目预期绩效目标基本实现。但也暴露出部分项目预算资源配置不高、部分资金管理水平有待加强、项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


部门绩效自评逐步实现“全覆盖”

 

据了解,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数量从去年的181个增长到265个,比上年增长46%。

 

今年1月,财政部印发通知,要求所有中央部门组织开展对本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的所有批复项目、执行调整新增项目开展绩效自评,绩效自评逐步实现“全覆盖”。

 

从2018年决算公开情况来看,中央部门绩效自评基本覆盖了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支出。国家税务总局对17个一级项目和17309 个二级项目进行绩效自评,共涉及资金1249938.08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总额的100%,实现全覆盖。有些部门还在决算报告中附上重点项目的绩效自评表和自评报告。

 

“绩效自评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一个直接反映”,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绩效自评的结果已经应用到实际工作,如年初预算编制及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执行监控不力、产出效果不明显等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解读

绩效自评如何保证真实、客观?

 

过去绩效自评曾暴露出个别项目绩效自评结果客观性不足、绩效自评结果公开比例较低等问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怡介绍,过去一些部门给自己打分基本都在90分以上,对社会公众来说,97分和99分的差别是什么?传递不清分数背后的意义,这样的自评公开有用吗?

 

“但从今年的绩效自评结果来看,各部门项目绩效自评得分分差明显扩大,分值分布更为客观,绩效自评质量在逐步提高”,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解释,分差变大是由于指标设计、权重选择的变化,自评设置更科学合理。

 

各部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也在提高。“过去大家都希望把好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现在有一些得分偏低的也会主动公开,让社会监督。”

 

从2018年决算公开情况来看,首次公开决算的中国老龄协会在“老龄事业发展业务经费”给自评82分,这是由于受机构改革影响,个别工作未及时完成影响预算执行率。“科研机构专项业务费”仅71分,中国老龄协会表示,年初绩效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同时也有机构改革影响因素,科研基础数据系统维护部分工作未能完成,影响预算执行率。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主要采取自我管理、审计部门抽查和舆论监督三种方式,提高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