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通州区居民在内蒙古奈曼旗特色产品通州区扶贫协作店选购内蒙古特产。通州区国资委供图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得益于通州马驹桥镇投入的200万元,当地建起了蔬菜产业园和回购粮食加工厂,40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弱劳动力”获得了公益岗位。

  马驹桥镇的资金帮扶只是一个缩影。记者从通州区获悉,今年以来,通州区委、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5495万元,用于支持内蒙古三旗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动员相关企事业单位、爱心企业家、社会团体为对口扶贫地区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捐赠1800多万元。

  随着帮扶资金到位,一个个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不仅带动了受援地产业升级,也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建档立卡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使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与此同时,通州还签约消费扶贫订单3000万元,完成贫困地区约4300万元农特产品的销售。

  签约消费扶贫订单3000万元

  今年以来,通州区把消费扶贫摆在扶贫协作工作重要位置,加大对各受援地农特产品的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已签约消费扶贫订单3000万元,完成贫困地区约4300万元农特产品的销售。

  通州区充分利用消费扶贫分中心平台,联合4个对口帮扶地区的特色产品专营店开展销售,打造通州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机制。通过从受援地区直采的方式,将产品供给通州市场,在6家蔬菜批发市场建立销售网点开展销售。目前已初步形成“通州区消费扶贫一张网”的工作模式。

  通州区还将消费扶贫纳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通州优质企业为平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深入受援地田间地头与合作社、农户签署包销协议,完善供应链服务,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通州区红橄榄、绿蜻蜓等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与各受援地合作社、农户实现无缝对接,直接采购,同时利用手机小程序开展网上销售,以社区为切入点,瞄准家庭日常消费开展。目前已搭建100多个社区社群开展销售,吸引20多个合作产地加盟,向“新农人”微商城全国26个省份、6万多用户推广扶贫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帮扶资金挂钩项目精准发力

  为了精准帮扶,通州区建立“三账”。一是贫困户信息台账,重点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全面梳理,按照致贫原因分类统计。二是建立问题台账,与各受援地政府定期研究,携手解决问题。三是任务进度台账,按照各成员单位上报的年度工作计划,梳理帮扶项目86个,逐一进行台账登记,实行销账式管理,及时督促各单位推进工作,保障扶贫工作按市级要求及时完成。

  通州区实行扶贫项目市、区、镇(街)三级项目管理,使帮扶资金与项目挂钩、项目与带贫机制挂钩、带贫机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钩,做到扶贫工作组织精准、发力精准、见效精准。

  扶贫资金项目化可以使扶贫工作“化零为整”。变以往各部门各自结对,各自推进扶贫工作。到两地扶贫主管部门统筹推进,提高了扶贫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化使用扶贫资金,能够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使各级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办法,80%的资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上,打造一种廉洁、高效的帮扶工作新模式。

  资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在资金使用上,通州按照“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整合在产业、人才支援、教育、医疗、民政、劳务协作等方面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任务,新建幼儿园、卫生院,为贫困户修缮房屋等,同时向深度贫困村居倾斜,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同时严格把关筛选扶贫项目,建立两地领导层的联席机制,定期会商研究扶贫工作,确定更加精准、能够带动贫困人口致富脱贫的项目。

  通州严格按照《京蒙扶贫协作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全面推行公告公示制度,对京蒙协作项目建设内容、扶贫资金分配、资金补助标准、建设周期等有关内容,通过村务公开栏、乡镇政务公开等方式进行公示,加大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力度。

  案例1

  马驹桥出资购厂提高村集体收入

  通州区在区县(旗)结对基础上,积极发动乡镇(苏木)间、村居(噶查)间的结对工作。目前通州区11个乡镇、6个街道与受援地3个旗(区)、43个乡镇街道(苏木)进行精准结对,此外还选取81个有经济实力的村居与受援地区的噶查(村居)开展结对帮扶。

  马驹桥镇的“结对”对象是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今年,马驹桥镇出资200万元,帮五分地镇回购了蔬菜产业园和粮食加工厂,项目带动头分地村等周边5个村贫困户460户859人稳定脱贫。

  “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五分地镇扶贫办主任鲍学强告诉记者,以往村民种杂粮、杂豆,一亩地每年只挣200-300元,“一人5亩地,三口之家15亩地年收入4500元,还得是年景好的时候。”

  “此次镇里回购了头分地村明泽露地蔬菜产业园并新建两间保鲜库,同时回购了头分地村粮食加工厂。我们将蔬菜园和加工厂租给企业,租金用于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鲍学强介绍,该项目还为40位60岁以上不能种地的“弱劳动力”提供公益岗位,使他们年收入达到4000元。“未来企业经济效益好了,租金还能更高,受益金也会用于临时救济特困户。”

  鲍学强说,不仅镇与镇之间结对,两个镇的村子也结对进行了帮扶。“与我们结对的通州村子出资5万元帮我们建设爱心超市,贫困户可以通过劳动积分,领取生活用品。”

  案例2

  西藏内蒙古千种特色产品亮相通州

  “我们聚焦西藏拉萨城关区和内蒙古三个旗,通过开设对口扶贫体验店,带动农牧民增收,也填补了通州缺乏专业销售市场的空白,让通州百姓享受他们的特色产品。”通州区商业资产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温大海介绍,公司经过精心策划筹备,在新华东街、车站路、北苑等地附近开设了4个体验店,准备了上千种产品,市民不出通州就能买到两地特色商品。

  翁牛特旗产品营销店位于新华东街,大厅展销区内风干牛肉干、手撕牛肉干、乌丹酒、千杯少、玉龙魂等当地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前来采购。“这里的农产品都很有特色,购买的同时还能给扶贫地区献一份爱心,一举两得。”市民闵先生说。“公司过年发福利,每名员工赠送一份内蒙古特色大米,扶贫也有我们企业的一份责任。”前来采购大辽贡米的某互联网公司一负责人说。

  在科右中旗体验店隔壁,就是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净土产品专卖店。货架上,雪菊、青稞醋、纳木错卤汁牦牛肉、拉萨玛咖酒……几百种商品让人目不暇接。“我们还特别为市民准备了各种藏香、酥油茶、糍粑饼等西藏特色商品,让大家买到喜欢的产品。”店铺负责人说,目前店内销量最好的是大昭圣泉饮用水,“这是西藏的天然山泉水,泡茶别有韵味。”

  新京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