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雪良)“这几天引起广泛讨论的‘李子柒’传播的是不是中国文化?我想肯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方面。对中国传播出去的文学来讲也是一样,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走出去’,鲜活的中国形象就会被塑造起来。”


12月10日,2019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在“人文艺术作品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分论坛上,美国塔夫茨大学孔子学院前中方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建彬,就近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现象指出,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不必过分主张文学的社会功能要与国家形象建立直接联系,要求每个作家的每部作品明确谈这个话题,也要避免过分追求短期效果,如此,才能处理好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跟中国国际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姚建斌教授认为,文学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上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调整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在地缘格局上唯西方马首是瞻的状态,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区域,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如何做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马来西亚知名时政评论员马岩岩提出,马来西亚作为一个种族政治治理的国家,媒体发布新闻时必须注意到,不同族群的观感、理解是不同的,有可能引起误导或者族群之间的沟通不畅,传播信息应依照不同种族的媒体需求做出修改、编辑。


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柯银斌认为,中国公共外交作为一个体系,企业不可缺少,尤其是那些大的国有企业。他们在一个国家的生产、经营、基建等活动中的一言一行,在当地产生的效果就是中国人的形象。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柯银斌认为,文化类的跨国公司是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2019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承办,主题为“艺术美化世界、教育引领未来”, 设有人文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文艺术作品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等四个分论坛。“人文艺术作品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分论坛由北京海纳丝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文化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论坛举办期间,来自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外人文艺术领域知名学者、专家、政府官员,交流人文艺术作品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并对未来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前景进行展望。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