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今天(12月25日),中外科学家宣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发现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蜥脚类恐龙行迹。研究团队供图


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罗斯学者在黑龙江北部嘉荫地区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发现了满洲龙化石,它属于鸭嘴龙类恐龙。该化石点还有暴龙类、驰龙类、鲨齿龙类、大盗龙类、似鸟龙类化石发现,但鸭嘴龙类的化石占绝大多数。


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非常稀少。唯一的记录是,1983年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的陈秉麟等学者在依兰县城南门外牡丹江西岸发现的一个恐龙足迹,但未具体描述与对比。


各趾平行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研究团队供图


2018年夏,化石爱好者在达连河镇红星村路边新修开的剖面上发现了双壳类化石和龟化石,其旁边是一些具有明显规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迹。研究团队随后确认了这些印记为足迹化石,并奔赴现场展开考察工作。由于足迹点的岩层层面陡峭,倾角接近70度,根本无法站立。当地路政部门派来举高车,帮助考察队获得了化石点的图像信息。


仅有趾迹的鸟脚类恐龙足迹。研究团队供图


据统计,依兰恐龙足迹群由5条行迹共计70个足迹组成,包括平行的蜥脚类恐龙行迹、三趾型鸟脚类行迹,延长的三趾型兽脚类行迹。

 

蜥脚类足迹的后脚的长度约49厘米,由于右脚和左脚的步长明显不同,可能代表了跛行或异常的步态。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平行,被暂时归于游泳迹(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在水里游泳爪尖刮擦地面留下的痕迹)。兽脚类游泳迹和其他恐龙的步行行迹的组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


考察队利用软梯测绘恐龙足迹。研究团队供图


依兰恐龙足迹群是黑龙江省发现的第一个早白垩世大型足迹点,该发现补充了该地区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记录,体现出了该地区恐龙生物群的多样性。游泳迹的发现也帮助科研人员更深刻地理解恐龙的行为。


利用举高车观察与拍摄恐龙足迹。研究团队供图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邱亮副教授,研究生丑春永、王董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地质学知名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