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黄哲程)今年是《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重点推进阶段,北京市将完成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无障碍设施未能有效使用问题的整改,并对无障碍设施损毁、应建未建等问题进行整改。

 

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她介绍,目前针对北京市无障碍情况的摸底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今年将按照四个季度分阶段推动建设,精准整改,应改尽改。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摄/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今年分四阶段推进无障碍建设

 

新京报:今年在推进北京市无障碍建设方面,有哪些计划?

 

吴文彦:去年11月和12月,我们对北京市无障碍情况进行摸底和普查,累计排查点位9.8万个。涉及无障碍元素超过54万个,其中有问题的26万余个。摸底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为下一步精准整改奠定了基础。

 

今年开始,北京市无障碍建设要阶段性推动。第一季度主要解决能及时改善的无障碍设施问题;第二季度,对该补建改建的工程重点进行全面改扩建;第三季度进行总体验收;第四季度收尾。


2021年,我们将对今年整体工作进行回顾,查漏补缺。

 

新京报:多年来,北京市无障碍环境有了哪些变化?

 

吴文彦:北京是全国开展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最早的城市。1985年,北京铺设了第一条盲道。2008年奥运会之前,全市大规模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北京也因此有了第一轮无障碍环境的整体提升。当时从无障碍理念和基础设施的配备上都有了比较大的改进。

 

近十年来,北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比如北京老年群体人数增加,需要城市有更多的无障碍公共设施和人文关怀。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北京市无障碍环境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在2018年下半年已经开始进行全市无障碍环境摸底调查。此外,北京市还将加强无障碍信息化建设。

 

新京报:围绕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有哪些无障碍建设计划?

 

吴文彦:围绕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需要,我们确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周边、四环路以内地区、城市副中心三个重点区域,这是首都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最核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服务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展示首都形象最直接、最密切的区域;聚焦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等4个重点领域,设立了17项重点任务,分解到各部门逐一落实,这些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保障残疾人等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支撑。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摄/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公共交通和居住小区无障碍问题集中


新京报:经过摸底,主要发现哪些无障碍建设问题?

 

吴文彦:对于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社会群体而言,拥有良好的无障碍环境,能够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这是现实需求,也是广泛需要,残疾人受益更明显、更集中。通过摸底,问题最集中的有两部分。一个是公共交通无障碍,交通出行是每人每天都会面临的问题。交通部门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还是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软性服务跟不上,残障朋友乘坐公交绿色出行很难实现。再比如一些过街天桥虽然配有直梯,但因多种原因长期不用,有些地铁的轮椅平台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还有居住小区的路面障碍,上下楼障碍,街心公园绿地障碍,身边超市购物障碍等,有些地方已经修缮,但这只是无障碍改造的一个点,没有连成片,还是无法实现整个区域的无障碍闭环。

 

我们还发现一些设施存在"合规但不适用"问题。比如公共卫生间里的第三卫生间,大家也叫做无障碍卫生间,很多都属于合规建设,扶手、把杆、低位洗手池一应俱全,但是轮椅特别是电动轮椅很难进去,或者勉强进去关不上门,没有轮椅的回转空间。

 

新京报:如何解决"合规不适用"问题?

 

吴文彦:从标准规范上着手。我们编制完成了全国第一部《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化图示图集》,按照"通用设计、合理便利"的原则,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突出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居住区、信息交流等重点领域无障碍建设任务,实例图、示意图、透视图、平面图、文字描述相结合,确保设计系统化、改造标准化、使用便捷化。具体到第三卫生间,图示图集规范了第三卫生间的面积,扶手和马桶之间距离、高低位等细节,按图就可以生产出标准、适用的卫生间。

 

新京报:公众发现无障碍问题,如何进行监督举报?

   

吴文彦:其实无障碍服务不仅针对残疾人,它关乎所有社会人群,也包括你我。比如我们出差时拿个行李,有坡道就会省很多力气。公交地铁上的语音提示,也不只方便了残疾人。


因此,无障碍建设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和推动,每一位市民都可以成为无障碍监督员,让"首善有爱、环境无碍"成为社会共识。发现问题可以直接打12345,也可以拨打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反映。目前,我们已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了衔接机制,市民反映问题、媒体反映点位,也已全部纳入整改台账,随时发现、及时整改。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摄/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推进无障碍信息化建设 从政府"端菜"到自主"点菜"

 

新京报:信息化时代,残疾人的生活是否也更信息化了?

 

吴文彦:我们现在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信息化,解决了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有的企业开发了盲人手机软件,可以点外卖、炒股、抢红包,有的甚至比普通手机还方便。我们希望也一直在努力推动,让残疾人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

 

新京报:在无障碍信息化建设方面,北京有哪些措施正在推进?

 

吴文彦: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引入了大数据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比如残疾人证告别了纸质时代,变成了多功能卡片,这张卡片是残疾人的"一卡通",既有身份证明,又有金融功能,所有给残疾人发放的补贴都通过这张卡片实现。它还有社会服务功能,比如刷卡免费乘公交等。

 

北京所有为残疾人提供的残联相关业务,都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汇总。目前,市残联已经汇聚关键数据约7亿条,与13个部门共享数据6.5亿条,支撑31个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可办、24个事项一次不用跑等。残疾人享受残联提供的服务时,只要刷卡,所有的服务次数、时间地点、时长信息都会传输到后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精准对接到每一位残疾人,分析他应该享受什么政策,享受了没有,够不够等。

 

我们实施北京残疾人"一人一卡",已经推行了好几年。原来是政府"端菜",给什么吃什么,现在通过这张卡片,残疾人可以自己"点菜",有自主选择权,残疾人也更有尊严。

   

新京报:本次无障碍专项行动中,采用了什么信息化管理手段?

   

吴文彦:无障碍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建设全市统一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已正式运行,每天都在更新数据、动态管理,所有发现的问题通过数据平台记录,全流程跟踪,问题解决以后可以在平台上销账;我们也正在研究建立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预约服务机制,努力让文明的软环境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硬支撑。希望今后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都可以通过数据的形式在后台联通,让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准。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协作记者 王嘉宁

编辑 李国君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