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徐美慧 汤文昕)今年2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及团队在无锡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双肺移植手术。4月18日,陈静瑜又临危受命,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担任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长,并在武汉完成了两例新冠晚期病人的双肺移植手术。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建议将武汉封城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此外,他还将关注尘肺病医疗救助、器官捐献等问题。


5月7日,陈静瑜作为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组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参加完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病案讨论会议。摄影/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谈战“疫”

赴武汉担任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长

 

新京报:疫情期间,你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陈静瑜:4月18日,我和团队赶赴武汉抗疫第一线,至今共为两名新冠晚期病人做了双肺移植手术。

 

第一个手术是4月2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做的,第二个则是4月24日做的手术。后一个手术中,接受手术的是一名54岁的患者,手术前他靠着呼吸机和ECMO支撑了72天,所以他的肺移植相当艰难。

 

如果术后能长期存活,他就是全球术前靠呼吸机、ECMO支撑辅助时间最长的一个病人。

 

5月7日,陈静瑜作为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组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参加完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病案讨论会议。摄影/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新京报:来武汉前,你有做双肺移植手术的经验吗?

 

陈静瑜:今年二月中旬,我的团队就开始做肺移植手术。有一部分新冠晚期病人虽然核酸转阴,但肺部出现纤维化,离开呼吸机,离开ECMO无法存活。

 

今年2月29日,我们在江苏无锡完成全球第一例双肺移植手术。3月10日,我们又完成了全球最大年龄(73岁)病人的双肺移植手术,这两个病人目前都长期存活下来了。

 

5月7日,陈静瑜作为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组长,在武汉协和西院与该院医务人员讨论武汉第二例肺移植病人恢复情况。摄影/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新京报:听说你在疫情期间提交了两条建议,能否介绍一下?

 

陈静瑜:这两个建议都跟我的工作有关。

 

我了解到,疫情早期武汉病死的死亡率非常高,所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写了一个建议,建议国家组织ECMO团队奔赴武汉,提高新冠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这是2月份写的。

 

到3月份,我在无锡做了新冠病人晚期肺移植手术以后,根据经验又写了一个建议,考虑到武汉有这么多病人,建议国家组织一个国家队奔赴武汉,进行这一类病人的救治。

 

非常高兴这两个建议都被国家采纳了。又因为第二个建议,国家指派我担任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长,奔赴武汉。


5月7日,陈静瑜作为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组长,在武汉协和西院与该院医务人员讨论武汉第二例肺移植病人恢复情况。摄影/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谈建议

可将武汉封城日(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

 

新京报:你提议设立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日”,能否介绍一下?

 

陈静瑜:我提议将武汉“封城”日(1月23日)设立为“国家公共卫生日”(英文:National Public Health Day)。

 

世界很多国家都用纪念日来标示一个民族或全人类的重大事件,以唤起公众意识和广泛持久的支持。呼吁我国设立“国家公共卫生日”,是为了纪念这次抗疫战争的成绩,也是进一步唤起和增强公众的公共卫生理念、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的认知,有利于社会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倡导现代与文明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中国公共卫生发展急需体系的完善或重构,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文化基础和社会的支撑,把每年的1月23日设为“国家公共卫生日”,可以时常提醒民众保持健康意识,让公共卫生理念融入社会文化,使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5月7日,陈静瑜作为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组长,在武汉协和西院与该院医务人员讨论武汉第二例肺移植病人恢复情况。摄影/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新京报:这次全国两会你还关注哪些问题?

 

陈静瑜:我已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近13年,每年大概会提五六个建议,到现在怎么也有五十多个建议了。2015年,我提出一条关于建设“器官转移绿色通道”的建议。一年后的2016年,六个部委就联合发文表示要建立器官转移绿色通道,建议采纳的速度出乎意料。有了器官转移的绿色通道,我们供给的利用率至少要提高20%。

 

今年,除了本次疫情相关的内容,我还将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比如针对尘肺病医疗救助、器官捐献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月7日,陈静瑜作为国家肺移植救治医疗组组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参加完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病案讨论会议。摄影/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新京报: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你如何看待这一身份?

 

陈静瑜: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胸外科大夫”,后来又从事了肺移植手术,所以是最基层的一个医生。

 

以前我觉得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好像是一个荣誉,但是现在,我觉得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是普通老百姓、医护人员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我希望能把最底层人民的声音、医护人员的心声切实反映出来,能够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能够跟政府做更多沟通。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汤文昕

编辑 张畅 丁天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