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姝)5月28日下午,我国首部民法典表决通过,民法典时代正式来临。参与编纂这部法典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比很多前辈的法学家要幸运,因为很多前辈法学家终其一生都在期待能有一部民法典,但是在民法典时刻到来之前,他们相继离开了。

 

“我们见证了民法典时刻,此时最应该想起的是新中国第一代民法学家”,王轶一一列出了第一代民法学家的名字:已故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佟柔先生、杨大文先生、郑立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魏振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家福先生、谢怀栻先生、吉林大学法学院陈国柱先生、兰州大学法学院吴文瀚先生、中国政法大学杨振山先生、西北政法大学寇志新先生。还有仍健在的西南政法大学98岁高龄的金平先生,中国政法大学前段时间刚刚过90岁生日的江平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90余岁的赵中孚先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80余岁的崔洪夫先生,武汉大学法学院80余岁的余能斌先生等这些新中国的第一代民法学家。越是这个时刻我们越应该想起他们,感念他们为中国的民事立法和民法学研究所做出的不朽功勋。

 

王轶表示,他经常给同事和学生讲起,当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的合作导师——魏振瀛先生和佟柔先生、王家福先生、谢怀栻先生等。这些新中国第一代民法学家一生都在为制定一部民法典而呼吁。

 

这一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后,魏振瀛先生已经病重住院了,每一次去看他,他都关心民法典编纂的进展情况,从来不会讲别的。特别让王轶感动的是,最后一次到重症监护室去看望先生,先生身上插满了各种治疗仪器,已经没法说话了,但是先生用眼神示意,想听一听民法典编纂的最新进展情况。“临走的时候,我攥着老先生的手,跟他说:魏老师您要加油,一定要等到民法典出台。这个时候我就看到泪水顺着先生的眼角无声地流下来。这一幕每每想起我都觉得心情很复杂。”

 

“我想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见证了中国的民法典时刻,我们一定要把老一辈法学家的家国情怀,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下去。”王轶说,我们这部民法典要屹立在世界民法典之林,要为国家和民族赢得应有的承认和尊重。“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建构足以与这部民法典相匹配的,对中国的民事法治具有充分解释力的民法学的理论体系,让我们民法学的理论也能够在世界民法学的理论之林中,为国家和民族赢得承认和尊重。”

 

新京报记者 王姝 周博华 姜慧梓 实习记者 景如月 刘曼曼

编辑 张畅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