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鸟瞰金屋至浅水湾浴场侵蚀岸段沙滩修复后效果。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供图


2019年4月,秦皇岛七里海湿地,一群东方白鹳在此栖息。秦皇岛市观(爱)鸟协会供图


2020年7月,工人在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富家营村附近的排洪河清理漂浮物。秦皇岛市海港区委宣传部供图


8月3日6时许,秦皇岛市卢龙县燕河营镇良仁庄村村主任吴金和和往常一样早早走出家门,来到位于良仁庄村村南的西洋河,打开手机“河长云”APP,开始巡河。


河流是一个流动的生态系统,也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纽带。当前海洋生态面临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与陆地有关。海洋生态的治理与修复,在河海生态一体化的背景下,自然离不开陆地河流的治理,可以说,护海先护河,护河先治污。


2015年,秦皇岛市在河北省率先实施“河长制”,构建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四大班子全员上阵,市县乡村领导分包责任的四级河湖长组织推进体系,全市共设立市级河湖长30名、县级河湖长97名、乡级河湖长280名、村级河湖长1719名。正是这一制度,使得自今年7月1日以来,秦皇岛全市13条主要入海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为海洋生态的修复与治理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而吴金和就是一名村级河长,还是一名“网红”。


现实版“鹬蚌相争”


西洋河河面上,十几只白鹭在盘旋。


吴金和仔细辨认,期待从中能认出那只让他成为“网红”的白鹭,“要是能分辨出哪只是它就好了”。


吴金和回忆,4月28日一大早,来到西洋河边巡河时,他发现河面上的一只白鹭非常反常。


“白鹭这种鸟特别机灵,往常距离二三十米远,它就扑棱棱飞走了,可那天,离它3米远,它还是一动不动”。吴金和说,他下到河里观察,看到原来是一只大河蚌夹住了白鹭的脚。他赶忙打电话叫来村河道巡查员周满,两人把“相争”的白鹭和河蚌抱到岸边,敲击蚌壳,河蚌终于“松口”,白鹭“获救”。


白鹭获救的过程,被附近村民拍成视频发到了网上。几天后,吴金和听说,自己成了“网红”,因为那段视频冲到了微博热搜第二十名,当地媒体公号发布的相关报道阅读量高达7181万。


“没想到这事儿还传得挺远的”。吴金和说,他从2018年开始担任村级河长,上任以来感觉到一个鲜明变化,西洋河河边的水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白鹭。前不久的一天清晨,河面上的白鹭足有一百多只,白花花一大片。“以前别说白鹭,河边一只水鸟都看不到。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西洋河的水越来越清亮了”。


“全民产业”艰难转型


吴金和是土生土长的良仁庄村人,他回忆,原来的西洋河里有很多鱼,河水能直接喝。但是最近10多年来,随着沿河养殖场越来越多、村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河水越来越浑浊。


“曾经有一段时间,河边甚至成了‘垃圾场’,河里一条鱼都没有了,到了夏天还有臭味,村民们不仅不敢喝河水,连河边都不敢待着了”。吴金和说,特别是到了甘薯加工季,河道里的粉浆沉淀物常有七八厘米,岸边的水还会泛起白沫子。为了治理粉浆水,村民们把沙袋沉到河里,拦截粉浆水,“有作用,能拦住,可是治标不治本”。


吴金和所说的粉浆水,是卢龙甘薯加工产业一度面临的瓶颈难题。


卢龙地处丘陵地区,甘薯是第一大特色农作物,甘薯种植、粉丝加工曾是卢龙的“全民产业”,家家户户种甘薯、磨淀粉、做粉条,“一盘磨、一把瓢、一口锅”的家庭粉条小产业在卢龙县遍地开花。可是,甘薯在加工成淀粉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废水——“粉浆水”,有机物含量非常高,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对河水水质会造成严重污染。


2015年“河长制”启动后,秦皇岛市投资4.1亿元,实施了“卢龙县甘薯加工废水集中收集治理”等四大工程,流经卢龙县的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以饮马河为例,2016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三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27.8%、55.4%、53%。下降幅度不小,可是饮马河水质仍为劣Ⅴ类水体,仍未达标,相关责任人因此被问责。


“甘薯加工产业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不能丢”。卢龙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会敏说,1996年卢龙被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2018年被认定为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取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何平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017年,卢龙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压减淀粉型甘薯种植面积,引导种植户由淀粉型甘薯向鲜食型甘薯转型;叫停家庭作坊散户加工,全县建成57个粉浆水收集池,要求大户在粉浆水收集池周边集中加工,把粉浆水抽到池子里面,然后再集中处置。2017年10月,饮马河水质终于退出劣Ⅴ类,成为秦皇岛市最后一条退出劣Ⅴ类水质的河流。


可还是会有家庭作坊偷偷加工,而且,粉浆水收集池的无害化处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张会敏说,继叫停家庭作坊之后,2019年,大户加工也被叫停,卢龙甘薯全部由企业集中加工,“与大户相比,企业的无害化处理水平更有保障,也更有利于监管。我们的思路就是让有实力的企业集中收购、加工甘薯,集中处理、利用粉浆水,以企业加工、散户种植的模式推动甘薯产业提质升级。这可以说是‘全民产业’转型,压力很大。为什么不允许私自加工?种植户怎么联系企业?企业会不会趁机压价?这些问题,甘薯加工季来临前,县领导‘包村’,挨个村宣讲。”


卢龙县印庄乡东水家沟村村主任陈强是甘薯种植大户,2015年带头成立了甘薯种植加工合作社。他说,最近几年,粉浆水治理的“口子”越收越紧。特别是去年,卢龙县公安局、生态环境分局、农业农村局及各乡镇抽调专人,组成了几个巡河队,每天深入各村,24小时不间断巡查。如果发现私接电源、私自加工甘薯、违法排放粉浆水,依据《河北省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条例》,会被处以2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


“对比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无害化处理能力,我们也必须接受现实,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比如粉尘,我们的产品就容易超标”。陈强说,去年,像他这样的大户,不得不告别“一盘磨、一把瓢、一口锅”的粉丝加工祖传产业,现在的合作社以甘薯种植为主业,“其实现在这样更省心,订单式种植,跟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按照约定时段出薯、交薯,政府还有保护价,收入也有保障”。


吴金和认为,今年西洋河畔成群结队的白鹭,表明粉浆水治理初见成效,“村里还安上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装置,堵上了生活污水直排这个污染源。现在水质越来越好,以前看不到的水鸟成了常客,这些变化村民们都看到了。所以河长也好当了,因为破坏环境的人少了,愿意帮助我们保护环境的人多了”。两月前,他自制了一个“此处严禁倒垃圾违者重罚”警示牌,挂在了河北岸的树上,开始时他还担心,有人会拆掉警示牌,每次巡河时都特意看看警示牌是否还在,“一直完好无损地挂在树上,周围干干净净”。


不让一滴污水入河


护海先护河,治河先治污。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郝鹏表示,河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海水水质,“河长制”实施后,秦皇岛市提出“不让一滴污水入河”大目标,卢龙粉浆水治理持续5年的攻坚战,就是城市水系治理的一个缩影。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的排洪河,也一度是城市水系治理的一道难题。


排洪河长度仅8.8公里,流域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一年中多数时间处于断流状态,但这样一条小河,却成了污染“大户”。


过去,排洪河两岸个体养猪场多达53户,每到夏季,到处都是蚊子苍蝇,臭味熏天,周边群众反映,不能靠近河边,否则回家就得洗澡,要不身上都是味儿。河长制实施后,河两岸被划入禁养区,53家养殖场限期搬离。


东港镇农业办主任张建国说,有的养殖户有情绪,认为当初之所以建养殖场,是响应镇里发展养殖业的号召,不能说搬就搬。他带队挨家挨户上门当说客,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镇、村干部说不通,市、区干部接着去,前前后后去了八次,52户终于与镇政府先后达成了搬迁协议,可是剩下了一户“钉子户”。


该养殖户养了500多头猪,其中能繁育的母猪就有四五十头。搬迁期限最后一天,他赌气扔下500多头猪,离开养殖场不管了。镇政府组织50多名干部,动用5台运输车,将500多头猪迁到一个没有污染风险的养猪场。张建国回忆,从一大早一直忙到下半夜,500多头猪终于安全搬入“新家”。


但是,由于双方没有达成搬迁协议,“代为搬家”之后,张建国和市、区、镇、村四级河长还要承担“代养”任务。


“怎么也没想到,竟然养起了猪。以前对养猪一窍不通,可是必须对养殖户负责,怎么办?现学!”张建国说,他和四级河长经常半夜里被电话叫醒,处置“猪生病了”等一系列问题。“代养”了半年之后,镇里终于和养殖户达成了协议。


迁走53户养殖场之后,排洪河河水质量有所好转,但是,入海水质并未达标。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排洪河入海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氨氮长期超标。


4月22日,由于排洪河口断面连续3个月超标,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第三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会同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对海港区人民政府及秦皇岛市城管执法局进行公开约谈。


怎么办?“必须找到污染源头”。东港镇党委副书记高原说,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区镇村和各级河长对排洪河开展全面踏查,排查出“流域内村庄雨污混流、污水直排”“第一、第四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等三个问题。


污水处理是治水治河治海的关键环节。第一、第四污水处理厂位于海港区东部,承担着主城区绝大部分污水处理任务。近年来,由于城区用水量、排水量倍增,污水处理任务日益加重,两家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状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部片区污水处理厂受制于片区发展,一直“吃不饱”,设计5万吨的日处理能力实际进水量不足。


高原说,为解决污水处理厂“吃不了”和“吃不饱”问题,秦皇岛谋划实施了城区污水调配工程,新建两座污水提升泵站,将第四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2万吨/日污水调配至北部片区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通过新建污水泵站连通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减轻北戴河区旅游旺季排水压力。


此外,同步实施了截污纳管、中水北调、建设湿地等多项措施,政府斥资1700余万元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两处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引入;搬迁沿河两岸的垃圾堆放场,建成油菜花海和水生植物公园;采用环保新技术清理河底淤泥,恢复河床自然生态;拆除违法建设6000平方米,关闭8家散乱污企业,为河道腾出自净空间。


“经过近3个月的整治,昔日的臭水沟大变样了”。高原说,目前,排洪河入海河流断面监测已经达到Ⅲ类水质,排洪河里也栽种了睡莲、香蒲等水生植物,成为东港镇的新景观。而且,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周围的村民,过去村民在河岸上种植了花生等作物,治河过程中村民们主动铲除,并表示不要赔偿。


守护海岸线“颜值”


郝鹏认为,“河长制”推行5年来,秦皇岛水系治理的截污控源效果明显,赤潮、绿潮基本消失,今年7月1日以来,全市13条主要入海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北戴河8个海水浴场水质达到Ⅰ类海水水质标准。


不过,水质清澈之后也带来了“新烦恼”。


去年,戴河、汤河等河流菹草突然大面积爆发。菹草是一种沉水植物,水温一旦超过24℃,植株逐渐衰败死亡,对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今年,各河段对水草清理进行了专项部署,安排打捞、收割水草船,新建拦截网,还放了食草鱼苗。


专家考察后认为,菹草大面积爆发,极有可能与水质变好有关,河水清澈,阳光照射增强,促进了菹草的生长。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截污控源只是水系治理的第一步”。郝鹏说,保障河清湖净只是完成了“规定动作”,在其基础上构建绿色河流生态系统,是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海域科科长姜集伟说,南临渤海、北依燕山,1805.27平方公里的海域、162.7公里的海岸线,秦皇岛区位条件优越。如何守护好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恢复海湾海岛原始风貌,还原滨海湿地自然生态,是秦皇岛海洋工作的重要课题。


绵延61.5公里的金色海滩是秦皇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看似一成不变的沙滩,其实也会“衰老”。受台风、水利工程和海洋水动力等因素影响,多年来海岸遭侵蚀、湿地功能退化较为严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刻不容缓。


姜集伟说,近十年来,秦皇岛先后实施了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秦皇岛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国字号”任务,投入资金近10亿元,修复海滩44.41公里,新增优质沙滩面积174.85公顷,“有效遏制了海滩侵蚀退化问题”。


去年发布的《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9)》,河北秦皇岛石河南岛湿地入选“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姜集伟说,从养殖场池坑遍地、河道淤积堵塞的荒芜滩涂,到茫茫芦荡、葱葱绿树的海岸,石河南岛已成为秦皇岛海洋生态修复的一张“名片”。位于北戴河新区华北最大的潟湖七里海,去年也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现已完成退养还湿449.7公顷,修复植被25公顷,目前工程已完工,“这个项目可以逐步恢复岸线景观和潟湖生态环境,增强潟湖的生态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


团林办事处主任赵广宇是负责七里海潟湖湿地的乡级河湖长,“我们已经拆除了工厂化水产养殖场52家,修复水产养殖坑塘3000多亩”。他说,七里海潟湖湿地曾经是当地的水产养殖集中地,通过退养还湿、清淤疏浚和岸线综合整治等工程,如今的湿地又找回了曾经水面壮阔、鸥鸟云集的景色,养殖池和大棚已不见踪影,曾一度绝迹的丹顶鹤、天鹅等鸟类重返栖息“故里”。


新京报记者 王姝